破「一床難求」!我國多地試行「共享病床」
一張小小的病床,可能只是大醫院的「千分之一」,卻會是住院患者的「百分之百」。
著眼患者「一床難求」之憂,我國多地醫院探索試行「共享病床」——打通各科室,醫院哪裡有病床,患者就住在哪裡,讓全院床位成為流動的共享資源,減少患者入院等待時間。
為緩解住院難,我國已經持續擴容病床數量。最新統計顯示,全國共有床位1017.4萬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已超過部分發達國家水平。
調查顯示,「一床難求」的一個主要癥結是「忙閑不均」。
一面是部分大醫院病床供不應求,一面是基層醫院病床時有閑置。即便在醫院內部,不同科室的病床使用也不均衡,各有各的峰穀。
2023年全國醫院病床使用率為79.4%,其中三級醫院91.1%,二級醫院74.3%,一級醫院54.1%。
民之所盼,正是醫改之所向。
——「共享病床」怎麼「共享」?
在中日友好醫院,前來治療肺部惡性腫瘤的李女士,從預約掛號開始,不到一週就辦理了入院手續。幾年前她看同樣的病,床位排了1個多月。住院更快,是因為李女士沒有在胸外科病房「乾等」,而是住進了住院部其他科室的病房。
醫院醫務處負責人介紹,醫院內科和外科各為獨立組,組內樓層相近的科室可以共享床位。以胸外科為例,現有47張床位,有了「共享病床」,收治能力相當於近70張床位,增長約50%。
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湖南省兒童醫院通過床位統籌,將患者收到其他內科病房;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患者由原先平均等候7至8天入院降為3至4天;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在2024年改善醫療服務工作方案中提出,以市屬三級醫院為重點,啟動試點「全院一張床」管理……
沒增加病床、沒增加醫護人員,從共享里「多」出的收治床位,可以讓患者儘早住院。
——「共享病床」是否就是「床位調配」?
最大程度「盤活」有限的床位,不少試點醫院成立專門的管理中心統籌患者收治,通過信息化系統,及時跨科調配病床。
為簡化患者辦理入院、出院手續,減少院內奔波,有的醫院還大力推行床旁自助結算工作。患者無需再到服務大廳窗口排隊等候,床位閑置的時長也進一步縮短。
「這是一項‘以患者為中心’的系統工程,體現了醫院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桑治樹立說,「共享病床」涉及醫務、護理、財務、信息、後勤等多部門的深度協作,是對醫療服務流程的重塑和優化。
——如何確保療效「不減價」?
為方便跨科住院病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實行首診醫生負責製,從查房、查體到寫病曆、開醫囑,均由首診醫生負責到底。
專家介紹,「共享病床」要確保醫療質量不減價扣,「醫生跟著患者走」是關鍵。患者調配到其他科室的病床,負責治療的仍是原科室醫生。護士經過針對性培訓,也能夠勝任護理任務,並朝著全科護理的方向發展。
部分醫院還成立了緊急醫療救護快速反應小組,「共享病床」一旦出現危急重症病人,能確保及時、規範進行急救治療。
緩解住院難,「共享病床」是一種答題方式,各方也在尋找更多解題思路。
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讓術後康復、慢性病維持等患者「下沉」到更多基層醫院;推動更多非必須住院的術前檢查項目在門診完成;提升「當天住院、當天手術、當天出院」的日間手術比例……
想方設法做,努力向前進,辦好一件件就醫「小事」,就是醫改惠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