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水源地,一渠清水背後的生態保衛戰
彎彎曲曲的小路沿著山勢一路向下,山腰處有一座小小的污水處理站。處理站掩映在古樹與青竹之間,沒有任何汙濁的氣息,林中兩棟小房子裡放著各種設備,一個個池子中,污水經過層層處理,變成可以重覆使用的中水。
處理廠位於湖北十堰武當山大灣村,是北京市南水北調對口協作中改建提升的生態保護項目,在南水北調水源地,這樣的項目還有許多。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關繫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上億人的用水安全,如何保障水的潔淨?對水源地來說,這不僅是一個重大任務,更是一場轉型發展的考驗。
每滴清水,都需要最長久的保護
每隔一段時間,景區辦事處副主任薛花軍都會下山看看,這座建在山間的污水處理站,承擔著武當山上的生產和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儘管幾乎不需要人工操作,但依然需要定期觀察和維護,保障處理站的正常運行。
污水處理廠佔地不大,彷彿一個小小的農家院落,四周沒有人煙,只有古樹森森,地面之下的機器完全聽不到噪聲,站在院子裡,只有鳥鳴遠遠傳來。
就在這個看起來不大的院子裡,每天可以處理1200噸污水,處理標準達到一級A,這意味著處理後的水可以直接排放進入自然界,和雨水相當,不會對生態造成任何影響。
武當山位於南水北調水源地範圍內,在這裏,每一處排放的污水都受到嚴格管控,都必須經過高標準處理後才可以排放。薛花軍介紹,這座處理廠原本每天只能處理800噸污水,管線也有多處老化,2019年,在北京市南水北調對口協作項目的幫助下開始提升改造,提高處理能力,提升處理標準,全面保護水源地生態。
在整個水源地,還有許多這樣的項目。在湖北十堰,強河自東向西流淌,是丹江口水庫的上遊支流之一。強河流域曾經是當地的工業區,隨著生態發展,工業區逐漸轉型,恢復生態,當地先後進行了多次流域治理。在北京市南水北調對口協作中,這裏又進行了提升改造。如今的強河,清澈的河水中水草搖曳,青綠的河岸上綠樹成蔭,許多強河邊的村莊也成為當地人休閑旅遊的目的地。
位於強河邊上的斤坪村,就是在流域治理中改變模樣的村莊之一。村支書鮑正利介紹,在治理之前,村莊附近的河道里有許多雜物阻礙水流,對防汛有一定影響,更重要的是,汛期水流較大,且水質難以保障。在對口協作項目實施中,河道被清理改造,來自北京的專家在當地指導種植各種淨化水質的水生物,沿途的村莊還組成了護水誌願者隊伍,常年巡視,保障河水常年乾淨清潔。
全面監測,不讓一滴水受到汙染
丹江口水庫彙集了上遊眾多水源,漢江、堵河、丹江、白河……僅在丹江口市境內,就有57條入庫支溝,這些來源眾多的水流,最終彙成超過1058平方公里的丹江口水庫。
如何保障水庫及各條彙入支流的水質?在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記者瞭解到,為保障水源地水質,南水北調工程建起了一張覆蓋全域的監測和治理網絡。
在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一個巨大的顯示屏上實時顯示著水庫的各種監測數據,從調出水量到每一個監測點的監測數據,都在實時變化。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監管平台有六大系統,如小流域水質監測系統,對每一條入庫支溝的主要水質指標進行智慧監測,自動監測站每4小時推送一次水質情況,人工站則每三天檢測一次水質,「我們要求所有的入庫支溝都必須是二類水,如果某一條支溝在二類以下,它這個綠色點位就會變紅,我們立即啟動溯源,排查是什麼原因造成水質下降,進行相應處理。」
在水庫區,當地建立了一個環繞全庫區的監測網絡,包括監測水庫本身的天眼系統,以及環庫公路危化品車輛監控系統。相關負責人介紹,環庫天眼系統包括衛星遙感、高清攝像頭、無人機巡飛三部分,其中,衛星遙感可以觀測到人畜活動、漂浮物、水質異常變化;環繞水庫沿線有260個高清攝像頭,每個攝像頭都有自動算法,且有夜視功能,發現問題後自動報警;無人機巡飛系統則由20架返巢式無人機組成,每天在固定時間、固定航線進行3次巡飛,發現問題後自動拍照,在後台可以隨時查看畫面。
合作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力
在南水北調的源頭,生態保護每一天都在變得更加完善和周全。水庫周邊及入庫支流的附近,一個個城市和鄉村正在為水源保護而付出努力。與此同時,水源地的產業和經濟正在經歷快速轉型,在保護生態與地方發展中尋找新的路徑。
河南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在當地一家中醫藥產業研究院中,眾多中草藥製品陳列在一個個架子上。
南陽古稱宛,是醫聖張仲景的故鄉,也是著名的中草藥產地,當地生產多種道地藥材,南陽當地有「八大宛藥」,包括艾草、山茱萸、辛夷、桔梗、丹參、梔子、金銀花、夏枯草。
在生態轉型中,傳統的中草藥產業成為新產業發展的資源。該研究院副院長陳增喜介紹,近年來,當地開發了多種以傳統中草藥為原材料的產品,如艾草製成的各種日用品、化妝品等,這些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比如我們的中藥材眼貼,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這是由北京專家提供技術支持、在南陽研發並生產銷售的,可以說是北京和南陽聯合開發的生態產品。」陳增喜說。
數據顯示,僅南陽市宛城區就有130餘家艾草加工企業,開發生產出六大類200多種產品,加工銷售年產值近10億元。
在發展傳統生態產業的同時,南陽市還在快速進行現代智慧產業的建設。據介紹,在南水北調對口協作中,南陽市和北京市合作打造了南陽·中關村信息穀,建設中關村園區,大量先進製造業、醫藥健康業、科技服務業領域企業正在落地。更多來自北京的科技成果,在這裏轉化推廣,變成地方發展的產業基礎。
據介紹,南陽·中關村信息穀創新中心自2020年10月正式揭牌以來,已累計對接光電、防爆、醫藥健康領域項目800餘個,註冊落地企業230餘家,現有入駐辦公企業50餘家,促進就業600餘人。
新興產業,在鄉鎮實現宜居宜業
在廣袤的鄉鎮和村莊,生態保護帶來的產業轉型也在不斷推進。
11月27日,湖北十堰方灘鄉方灘村,53歲的餘娥坐在小後備上洗著蘿蔔,身邊的一個大盆里裝滿了已經洗乾淨的蘿蔔。
餘娥在一家鄉村民宿工作,剛剛有團隊定了民宿,她和同事們正在準備團隊入住後的餐食。
方灘村位於堵河流域,整個村莊臨水而建,在流域治理中,方灘村也踏上了轉型發展之路。鄉黨委副書記顧超介紹,丹江口水庫擴建之後,堵河水位上升,到達方灘村原本村莊的位置,村莊整體搬遷到水面以上,重新建設,同時開發新的產業,如鄉村文旅產業鏈等。
在方灘村,臨水步道、茶社、鄉村咖啡廳、創客基地等隨處可見。顧超介紹,在保護堵河水質的同時,方灘村利用堵河青山綠水的資源,建成了「吃住行遊購娛」一體的綜合休閑渡假區,一年四季都有遊客來村里寫生、垂釣、露營、品茗、騎行,全年遊客數量可達30萬人次。
在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每個村莊都在尋找生態價值轉化的路徑,都在建設新的生態產業。十堰市鄖陽區青山鎮鎮長李英介紹,在生態轉型中,青山鎮以茶葉為主導,發展茶葉種植、加工等產業鏈條,同時全鎮各村又有各自的特色產業,如青山鎮琵琶灘村生產的芝麻遠近聞名,還釀造白酒、黃酒等。在北京的協作資金和項目的支持下,村里重修了道路,原本坑坑窪窪的水泥路變成了彩色的鄉村公路,不僅讓村里的產品更方便運輸和銷售,也讓原本的村道變成了騎行旅遊勝地。
許多來自北京的力量,正在一點點改變著南水北調水源地的發展路徑,讓青山綠水真正成為地方發展的資源和資本,而這樣的變化,仍在不斷出現。
新京報首席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