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千年竹簡映古今

甲骨竹簡,寫盡風雨滄桑;秦磚漢瓦,鐫刻文明密碼。

文物,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份量很重。在他看來,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通過文物,不僅可以傳承文化、提振自信,還可以回憶歷史、解讀初心,連接中外、增進情誼。總書記深知文物的重要性和保護文物的必要性,他強調:「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在湖北荊門,楚文化遺存分佈最廣的中心地帶,近二十年來重大考古發現接連不斷。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埋藏著一批足以改寫中國思想史的千年文物——郭店楚簡。

郭店楚簡之道家典籍《老子》

20世紀90年代初,湖北荊門紀山古墓群,這片古老的土地因蘊藏豐富的楚文化遺存而備受矚目,卻也不幸成為盜墓賊覬覦的目標。

1993年10月的一個漆黑夜晚,一夥盜墓賊將貪婪的魔爪伸向了郭店一號墓,企圖竊取其中的寶藏。然而,他們貪婪的行徑卻如同一把鑰匙,意外地打開了通往郭店楚簡神秘世界的大門。

晨曦初露,當地村民發現了觸目驚心的圓柱狀盜洞和被胡亂掘出的槨木渣,他們立刻警覺起來,迅速向當地公安機關報告了這一緊急情況。公安機關迅速行動,經過縝密偵查,終於將兩名盜墓賊繩之以法,並繳獲了一件珍貴的銅匜。

這一發現讓考古人員意識到,郭店一號墓的棺槨已被打穿,墓尼雲物岌岌可危,必須立即進行搶救性發掘。

千年學術重見天日

1993年10月中下旬,荊門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火速進駐郭店一號墓工地,經過緊張而有序的發掘工作,長3.3米、寬1.68米的郭店一號墓室終於得以重見天日。墓室內部用木方巧妙地間隔成頭廂、南邊廂和棺室三個部分,槨室里更是清水盈盈,器物全部沉浸其中。這水經過青膏泥的層層過濾,變得純淨而清澈,近乎於蒸餾水,對槨室內的木、竹、銅等器物乃至古屍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護作用。

而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攪動室水時,一支承載著千年歷史的竹片悄然浮出水面,宛如一位穿越時空的信使,向世人揭開了郭店楚簡的神秘序幕。這一發現讓現場所有人都為之震撼。就這樣,這批珍貴的郭店楚簡在歷經千年沉睡後,終於得以重見天日,向世人展示著先秦學術的燦爛與輝煌。

郭店楚簡出土及修復狀態

竹簡重生楚國文字再現

初露真容的竹簡,猶如時光的信使,以其未染塵埃的絕美之姿,瞬間點亮了歷史的塵埃。然而,這份來自遠古的絢爛不過須臾,二三十分鐘的光景後,它們便開始悄然蛻變,氧化為烏黑的炭色,彷彿歲月在其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考古學者深知時間的緊迫,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將這批珍貴的竹簡輕輕置入特定溶液中,以保持其濕潤狀態,防止水分蒸發導致乾裂,並將其運往博物館,進行一場細緻入微的泥渣清理與化學還原之旅。

歷經數月的精心照料,竹簡上的泥濘逐漸褪去,那些曾化為焦炭般的竹片,奇蹟般地重現了它們原本的青黃之色,而其上鐫刻的文字,也彷彿被時光倒流的風輕輕吹拂,再次煥發了生機。

郭店楚簡,這804枚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竹簡,其中有字者竟達730枚,共計逾1.3萬字,它們以楚國文字獨有的典雅與秀麗,向我們展示了先秦時期文字的魅力。這些竹簡,不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儒家與道家智慧的寶庫,它們如同一扇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智慧之光。

郭店楚簡之道家典籍《太一生水》

談及郭店楚簡的文化價值,它無疑是改寫中國思想史的一部「神州第一書」。經過整理,人們驚喜地發現,這批竹簡竟涵蓋了儒、道兩大主流學派的18篇重要典籍。道家典籍如《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如《緇衣》《魯穆公問子思》《五行》等,皆在其中。尤為珍貴的是,除《老子》與《緇衣》有傳世之本外,其餘13篇均為存世孤本,它們的重現,無疑為學術界帶來了無盡的驚喜與震撼。這些古籍,不僅是稀世之珍,更是解開歷史謎團的關鍵鑰匙,它們為那些懸而未決的學術爭論提供了確鑿的答案,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郭店楚簡中的儒學著作,如同一座橋樑,連接著孔子與孟子之間的思想鴻溝,填補了孔孟之間思想鏈條上缺失的一環,成為孔孟儒學思想的「橋樑」。而《太一生水》的出土,更是為我們揭開了我國最早宇宙生成論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對於宇宙、生命的深邃思考。

讓文物「活」起來,讓文脈傳下去。湖北文物資源豐富,歷史文脈深厚,當前,湖北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開放的姿態,推進荊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荊楚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總監製:岑卓

監製:洪燕

編審:康耀方 丹恩國輝

記者:鄒敏

來源:湖北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