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植物園為何上演「春花冬開」?專家釋疑

近日,國家植物園(北園)臥佛寺內的幾株早花蠟梅悄然綻放,在古香古色的紅牆襯托下更顯嬌嫩。同時,部分晚花期蠟梅品種和迎春、連翹等春花也已開放。春花為何會在冬季開?對此,記者採訪了國家植物園(北園)科普館副館長陳紅岩。

國家植物園的蠟梅在紅牆映襯下更顯嬌嫩。國家植物園供圖國家植物園的蠟梅在紅牆映襯下更顯嬌嫩。國家植物園供圖

部分蠟梅、山桃提前綻放

近些天,在臥佛寺光照充足的地方,三株連翹都已開花,每株的開花量為20%-30%,金黃色的小花給色彩單一的冬日園林景觀帶來了絲絲暖意。往年,它們都是3月氣溫漸暖後才開花。

兩棵早花期的蠟梅品種「十月梅」眼下正值花期,值得一提的是,花期較晚的「狗牙」「素心」類蠟梅也來湊熱鬧,它們本來要等到春節前後才會開放。如今,七八株蠟梅花朵晶瑩,幽香撲鼻。

園區里的迎春花也有部分零散綻放。其中,盆景園門口的斜坡位置小氣候條件較好,一整個枝條的迎春花已經絢麗盛放。後山上的一株山桃花量頗豐,淡粉色的花朵清雅迷人。

陳紅岩表示,其實「春花冬開」的現象並非今年才出現。「自從我2001年到植物園工作以來,基本上每年冬天,都會看到零星的春花開放。」她說,這一現象近兩年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春花在冬季開放時不僅是一棵樹上「蹦」出一個枝條或者幾朵花,而是幾棵樹都有類似情況,且開花量逐漸增大。比如後山的山桃花,開花量至少達到50%。

此外,公眾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觀察能力也越來越強。「過去,人們不會關注路邊的花,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更何況是花期。」近年來,隨著大家對自然的親近感越來越強,對身邊的植物認識和觀察得越來越多,發現「春花冬開」現象的人也越來越多。

國家植物園的一棵山桃已有部分花朵綻放。國家植物園供圖國家植物園的一棵山桃已有部分花朵綻放。國家植物園供圖

氣溫較高,植物誤以為「春天來了」

陳紅岩介紹,植物之所以出現「春花冬開」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植物受到環境影響,同一物種會因環境要素改變發生不同的變化。例如,突然的低溫或者高溫會刺激植物內部產生變化,其生長規律或表達出來的性狀特徵也會不同。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今年秋季(9月1日至11月30日),全國平均氣溫為11.8℃,比常年同期偏高1.5℃,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高。預計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溫度升高會影響植物生長。」陳紅岩說,植物完成其生命週期需要一定的積溫,即植物從播種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溫度累積。有效積溫達到開花需求時,植物會產生錯覺,認為春天到來,於是提前開花。

她認為,如果本週和下週北京氣溫仍然較高,「春花冬開」的情況還會持續。而已在今年冬天開花的植物,來年春天就不會再開了。

初開蠟梅更鮮亮,觀賞效果好

既然多個品種的蠟梅已經提前綻放,現在是賞蠟梅的好時機嗎?

陳紅岩說,「素心」類蠟梅花心中沒有紅暈,花朵顏色最淡,呈青黃色。「狗牙」蠟梅的花瓣尖尖的,形似狗的牙齒,顏色最深。「十月梅」呈鵝黃色,花瓣外圈圓潤,有的花瓣上有波紋。不過,目前「磬口」蠟梅還沒開,如果遊客想把蠟梅大部分品種都看全,不妨等春節前後再來觀賞。

由於目前氣溫沒有達到零下10℃,所以掛在枝頭的蠟梅花不是凍成皺巴巴的狀態,而是保留著初開時的鮮亮,「水靈靈的感覺,觀賞性很強」。所以,如果遊客更在意觀賞效果,可以現在就來臥佛寺這座幽靜的千年古刹,欣賞瑩潤飽滿的蠟梅花。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