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圖」不惑
12月8日,雨花台區圖書館5樓自習室。這層樓於今年9月起延時開放至晚上9時。
雨花台區圖書館根據當地讀者特點設置的「軟件人才專架」。
易峰在社交平台用各種關鍵詞搜尋關於雨花台區圖書館的內容。
雨花台區圖書館,一位讀者將書包掛在桌面掛鉤上,這款掛鉤根據一位初中生讀者提供的樣品定製。
12月8日,易峰在整理雨花台區圖書館的書架,他利用有磁性的水平尺將圖書碼齊。
40歲這年,南京市雨花台區圖書館忽然來「網感」了。因為一位上任不滿兩年的新館長,它有了網名、網民、粉絲、「小作文」和「惡評」。有人點名讓館長體驗旁邊讀者「鍵盤敲不停」的噪聲,有人在直播間為「雨圖」刷「人氣票」。
把「雨圖」送進社交網絡的人是館長易峰。他今年54歲,一個人完成帳號內容更新、直播,回覆評論和私信。他說館里沒這筆經費,個人義務做,很多網言網語他看不懂,摸索著話題和標籤,回覆幾乎每一條提及「雨圖」的帖子。在圖書館電梯里遇到讀者,他會「求關注」。剛剛過去的11月,他直播13場。8月以來,他回覆了超過1萬條私信。
易峰說,館員身兼數職,數他最「閑」,就擔起「大堂經理」的職責。如果把這位館長的社交媒體帳號彙編成一本工作日誌,關鍵詞會是:廁所閉門器、無損木桌面掛鉤、佔座治理、賸餘座位實時播報……
有讀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常在「雨圖」5樓自習的人都認識館長。到全國各地體驗圖書館的讀者王天說:「感謝館長身體力行的服務,我們多次見過你,雖然不知道你的姓名。但我想,當你走出辦公室的那一刻,就走進了更多人心裡。」
流量里的搖擺
12月7日是星期六,晚上的雨花台區圖書館,5樓自習區坐滿了人。江蘇省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筆試將在8日進行,這次省考有超過10萬人報名。
易峰說,館里「(準備)考公、考研、考編」的人不少,有的學到晚上9點圖書館關門,還去收費自習室繼續學。他不敢打擾備考的讀者,在辦公室里開直播,說評論區5個人「扣1」,就展示朗誦才藝。
原本冷清的直播間熱鬧了一些,讀者請他朗誦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沉醉到底》。他預告,省考結束,放鬆閑聊,下一場直播兌現。
看起來剛剛「起號」的「雨圖」,經歷過一次退網。
今年6月,易峰聽同事說有個年青人聚集的社交平台,想趁休病假創建一個帳號。平台的規則是,如果用「雨花台區圖書館」命名,需要用能證明資質的文件。易峰怕圖書館擔責,就註冊了一個個人帳號,發圖書館相關的信息,用戶名是系統預設的一串隨機字符。
易峰不敢說自己是館長,兩個月攢了741個粉絲,已經把他嚇住了,他註銷了帳號,怕讀者發表爭議性言論,給圖書館帶來負面影響。
也是在那兩個月裡,一些肯定圖書館的聲音傳來,易峰又搖擺回去了,下決心做帳號。
兼任采編部、技術部主任的束曉光在「雨圖」工作了13年。他說行業內評價圖書館,「參考諮詢」這一項很重要,即館員對讀者在利用文獻和尋求知識、情報方面提供幫助。
易峰2022年年底上任時,圖書館已經搬到新址一年多。曾經它開在菜市場後面,「看不見黑頭髮」,如今年輕讀者變多了,它的服務要跟著變。
束曉光說,新讀者需要什麼,這事情困擾了圖書館很久。館里有收集諮詢或讀者意見的平台,問題是很多讀者不知道,信息反饋不及時。在圖書館行業里,這是一道普遍存在的「牆」。
「用社交媒體主動擁抱讀者,而不是讓讀者被動匹配圖書館的規則。」束曉光介紹,過去「雨圖」用參考諮詢平台,每個月能收到兩三條諮詢或意見,「觸網」之後,「私信」一下子就多了。
易峰在直播時說,要多做創新「才能吸引到像你們這樣見過很多世面的年青人到我們這來」。他想著,和年青人交流就要用他們喜歡的符號,回覆或評論時總會在大段文字後面加上表情包,他能熟練運用「狗頭」「飛吻」「害羞」「偷笑」「抱拳」和「笑哭不得」。
等私信已經滿足不了易峰,他每天用簡體和繁體中文在社交平台檢索「雨圖」關鍵字,比如「雨花台區圖書館」「南京雨花圖書館」,看到批評的帖子一定會回覆和發私信。有時候,「雨圖」會把他帶向雨景拍攝教程。
他失眠,粉絲越多越焦慮,經常吃藥輔助睡眠。8月做手術切除膽囊後,他還沒徹底康復。有人建議他每週固定時間直播,因為身體狀況不穩定,他沒辦法確定。
王琳是「雨圖」的線下讀者,也是線上粉絲,她說,自己會為館長「捏一把汗」。易峰則覺得圖書館適合自己,「我不算文人,但是我喜歡為文人服務」。12月9日晚上,這位館長再次打開直播,鏡頭裡,他的鬢角顯得比現實中更白。他朗誦了王琳推薦的《沉醉到底》:「……為了不被肩頭的光陰壓垮/為了忽略時間的重擔的碾壓/您必須一醉到底/長醉不能停……」
「螺螄殼里做道場」
週末的「雨圖」是最滿的,12月8日,星期天,記者在圖書館周圍走訪,看到雨花台區的市民中心、檢察院、數據局等排布在道路兩側,很難發現,檔案館邊的露天台階會通向一家有5層館舍、6400平方米、5.4萬多冊藏書的圖書館。很多人第一次來,問過保安人員才敢向里走,一些聽障讀者可能在這一步放棄。
易峰的經驗不算多,他是從雨花台區文化和旅遊局產業管理科調到圖書館的。更早之前,他做過電台記者、管過區文化綜合執法大隊,他是圖書館的「門外漢」,但他眼睛「尖」。
有位讀者想借一本書,他讓負責採購的同事關注,同事反問:「我們圖書館現在淪落到要為一位讀者來服務了嗎?」
易峰聽完感到震驚,他想下力氣增加讀者「黏性」,改變原來的狀況。
他抓的第一件事是環境衛生。為了向讀者證明地板足夠乾淨,可以直接放書包,不用放在鄰座上佔位,他用手指在地面上畫一下,直接去抹自己的臉。
之後,他又研究圖書館里的各種數據。
「去年一整年通過‘你選書,我買單’活動為432位讀者採購了1473冊圖書,我們花了53685塊兩毛5分2。」在12月4日的網絡直播里,他向一位讀者介紹活動,隨口背出數字。
「幹了這一行,如果一些基本數據都不知道,怎麼來服務?」
辦公室主任夏寧認識易峰20年,是多年的工作搭檔。他記得,在區文化綜合執法大隊時,易峰開私家車跑企業問信息。一位市相關部門領導曾說,易峰身上永遠帶著U盤,裡面是雨花台區所有文化經營場所的信息。
區人大代表過大江曾來提意見,為什麼其他圖書館一人能借8本、4本書,「雨圖」只能借兩本?後來,他和易峰聊了很久,發現館長能回答很多問題:有多少藏書,以日、月、年為單位,讀者流量分別是多少。聊到最後,這位區人大代表問,「雨圖」有什麼困難。
易峰說了一個讀者建議不斷但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全南京沒有搞延遲服務的,應該只有我們一家。」在南京,很多區級圖書館已經有了24小時閱讀室。過大江承諾,一定會努力推動這件事。
雨花台區人民政府官網上一份《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記錄了這件事的後續,區文化和旅遊局對過大江的答覆中解釋了延遲服務兩個難點:第一,「雨圖」所處位置屬於機關辦公用房,水電等相關物業統一由園區負責,機關事務管理局17點半會關閉空調。第二,「雨圖」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自身沒有造血功能,經費來源依靠政府相關部門。今年的延遲開放經費未納入今年的財政預算。同時,文旅局表示,正在協調解決空調用電問題,並準備把延遲開放所需經費拿入明年的財政預算。今年9月起,「雨圖」5樓延遲開放到晚上9點。
推出延遲服務的兩個難點,也是這座區級圖書館長期面對的窘境。易峰介紹,圖書館設在雨花台區文化大廈內,寫字樓的建築功能對圖書館而言存在先天不足,無法實現讀者心目中完美的「分類分區分片」。去過全中國很多圖書館的王天給它的「安靜指數」扣了一顆星,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在「雨圖」,接電話要坐電梯到一樓或二樓,有人「懶得下去」,就在電梯口、洗手間打電話,那些地方完全不隔音。
建築是易峰短期內改變不了的因素,他想,那就在「螺螄殼里做道場」。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嚴貝妮近年來持續研究基層公共圖書館。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建設主要依賴政府支持,縣區級圖書館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相比省、市級的圖書館,它們的經費普遍比較緊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十三條,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引入社會力量,是公共圖書館優化自身閱讀資源供給的思路之一。
「兩年不到,你可能沒發現這棟樓發生了變化,但你會發現‘螺螄殼’裡面的‘道場’發生了很多變化,理念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易峰說。比如,「雨圖」是南京市首家把讀者服務工作全部交給第三方運營的區級圖書館,通過招投標引入南京新華書店為讀者開展服務。
困難也還在,今年9月以來雨圖延遲服務需要向服務團隊支出的費用還是一筆「欠賬」,要等來年經費到位才能支付。
掛鉤、「社恐」與股民
一位住在18公裡外的插畫師覺得雨花台區圖書館是「自由職業者的理想辦公室」,她自稱在館里工作效率驚人,決定每週都要來一次。那位插畫師有著或許是職業賦予的畫面感:看法語書的白髮奶奶、電腦屏幕上有「密密麻麻圖紙」的製圖人才、自學中醫營養學的中年女士——透過素淨的打扮、短髮、婚戒和幾大班兒童中醫養護書籍,她猜測那是一名「寶媽」。
在某自由職業者打卡雨圖的網絡影片下,有人評論道:「讓給有需要的人,(圖書館)不是收容所。」
誰是有需要的人——易峰說自己不會作這樣的判斷,他的理念是「一位讀者,一本書」。他把任何一位讀者沒有體驗到圖書館的「溫度」視作館長失職失責。他說,得到讀者的一條建議或意見,要做的不是去思考這個建議是否合理,而是看能不能實現。
有讀者建議,地板再幹淨,放書包也不合適,掛起來最好。館員試了各種尺寸、材質、款式的掛鉤。後來,有個上初中的小讀者,從家裡帶來一種不會損壞桌面的輕便掛鉤,圖書館就對照著定製了一批。
南京市建鄴高級中學學生陳策是「雨圖」的「老讀者」,圖書館還在菜市場邊時,他就去讀書學習。在一份課題報告的文末,他致謝「雨圖」。在陳策看來,讀者提建議是「自我服務」,體現了人的主體性。人參與圖書館的建設,圖書館再服務人,形成良性循環。他養成了習慣,看到一些書被放錯位置就轉手放回原位,沒辦法馬上解決的,他就去社交平台和館長「私聊」。
漸漸地,易峰發現讀者們整體又獨特的文化氣質。《額爾古納河右岸》等流行文學書被借得最多,哲學類書籍鮮有人光顧。館里坐著很多「社恐」,一位讀者發私信提到這個詞,易峰要搜索才知道是「社交恐懼症」的縮寫。「社恐」讀者告訴館長,自己找不到座位,又不好意思麻煩館員去和佔座的人溝通,「帶著一種失望的心情離開圖書館」。這件事讓易峰很受刺激,覺得失去了一位讀者的信任。後來,王天經常看到易峰巡館,勸人不要佔座。王天不知道背後的故事,卻也認為「一些內向的孩子能避免開口」。
易峰印象最深刻的兩位讀者,一位每天都來圖書館炒股票,但一直很自覺,從不佔座。另一位是個年輕的父親,把易峰當成「打卡機」,一來圖書館就發消息,遲來一會兒也會說明情況。這位讀者有時發私信給易峰,請他幫忙讓周圍人打字聲音輕點。易峰接到「任務」,小心翼翼地去處理,全程不和他對視,避免引起讀者矛盾。後來,這位讀者又投訴「對面的人一直在抖腿」,易峰開始意識到,投訴者很焦慮,似乎沒辦法沉下心來。「但如果漠視他,他可能會成為又一個失望的讀者。」
王琳工作之餘做手語誌願者,接觸了很多有障人士,曾對易峰提到無障礙設施。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她堅持「當面聊」——「只有線下通過表情、神態,甚至肢體動作,才能夠完整表達。」手語誌願工作讓她說話習慣搭配手勢,比如,說明「雨圖」無障礙坡道角度正好時,她會用手比畫出角度不同的坡面。
過去,她更願意去一處24小時讀書室,但那裡疏於管理,有一晚她遇到一名男士,焦躁地翻書、不停地朝她看,後來徑直走來問:「美女,你經常來這兒嗎?」
到「雨圖」後,王琳收到館長的承諾:晚上延長服務期間一定有女性館員在場。
「一張很大很大的書桌」
很多讀者要在圖書館待一整天,吃飯是剛需。有人打「12345」問,圖書館員工吃的機關食堂,能不能向讀者開放。易峰認為不該冷漠阻止讀者把外賣、盒飯帶進來,就委婉地告訴他們:飯香和書香不能融合。
「雨圖」附近有家餐廳,老闆兩口子為生意不好發愁。易峰想解決讀者的吃飯問題,就去這家餐廳做了一次「吃播」,展示餐廳的菜品和價格,後來他又悄悄去了兩次,檢查飯菜質量,宣稱「如果不好,我會立刻撤銷所有宣傳」。
這顯然超出了圖書館館長的職責範圍。學者嚴貝妮介紹,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讚在1931年提出「圖書館學五定律」,包括「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
「早期的圖書館就是靜態的,它強調實體館藏,關注文獻本身。」嚴貝妮說,現代的圖書館不是「藏書閣」,而是動態的、多功能的信息服務機構。現代公共圖書館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元化,始終不變的核心是要為讀者提供便利。
對基層公共圖書館而言,這個「核心」格外重要。文化和旅遊部發佈的《2023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嚴貝妮指出,縣區級圖書館是被統計在內的最後一級。作為基層圖書館,它們和群眾的聯繫是最密切的,要為城鎮和鄉村居民提供均等的文化服務。
嚴貝妮走訪全國多地的基層圖書館發現,它們具有一種先天優勢:「坐落於哪,就可以建成什麼模樣。」在縣區級圖書館里,地方產業、文化和大眾閱讀文化可以相互結合。
一位「雨圖」讀者,曾讀過《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一書,看到西安市碑林區圖書館參照當地特色,引入了碑帖、書法類書籍。於是這位讀者建議「雨圖」考慮雨花台區信息產業公司的借閱需求。易峰說,圖書館已經作了相關嘗試。2023年,南京市軟件業務收入中,雨花台區佔比近40%,「就像北京的中關村」。「雨圖」服務團隊為了吸引讀者,帶著書,午飯時間去軟件穀的食堂門口擺攤。
從地圖上看,「雨圖」被政府機關單位、軟件公司和住宅社區包圍,附近沒有大型商圈。易峰估計,他的大部分讀者不是順路過來,而是專程來的。
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它是區別於居住、工作地點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場所,在我國,圖書館的「第三空間」功能已是共識,其中「休閑」功能被凸顯放大。易峰認為,「雨圖」要再昇華一步,成為「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哪怕「寄存10分鐘」也好。
通過社交媒體,讀者王天為「雨圖」寫了一段長文,結尾是:「在一切都很快的時代節奏里,在販賣焦慮的洪流中,感謝為需要圖書館的人們,提供一張很大很大的書桌,大到可以擺放下所有的課本和充滿期待的未來。」
(應受訪對像要求,王天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宇龍 記者 秦珍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1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