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電里的「綠色含量」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金橋熱電廠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工人正在安裝光伏板

魏家峁煤電公司的電動礦卡

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現場,工作人員用無人機測繪技術對地貌進行精準測量

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全貌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全貌

初冬時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邊緣,國家「沙戈荒」基地重點項目——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內,200萬千瓦光伏先導工程正在進行並網前的最後調試工作。

「目前,項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逆變器和電纜鋪設已經到了收尾階段。」據先導工程項目經理李峰介紹,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項目規劃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包括風電400萬千瓦、光伏800萬千瓦、配套支撐性煤電400萬千瓦,可滿足超過13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綠色低碳發展,從「一度電」開始。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重點圍繞緊抓快干新能源、傳統能源轉型升級、能源惠民便民三個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加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重要性」。日前,記者來到內蒙古,深入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魏家峁煤電公司、呼和浩特金橋熱電廠,近距離感受內蒙古綠色低碳轉型的新探索、新實踐、新成效。

光伏長城綠植繁衍

走進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200萬千瓦光伏先導工程現場,一望無際的光伏板隨著綿延的沙丘上下起伏,如陣陣波濤,在漫漫黃沙中湧動成「光伏藍海」。

「這裏一共有418個光伏方陣,管樁長度累計約3000千米,相當於北京到拉薩的距離,未來,這條‘光伏長城’還將不斷延展。」在工程指揮部,李峰站在一樓大廳的巨幅規劃圖前,向記者介紹著工程情況,臉上洋溢著自豪與期待。

李峰口中的「光伏長城」,其實是一個描述性概念,是對庫布其沙漠建成、在建、擬建的國家重大新能源光伏項目相對集中、線性佈局的形象比喻。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佈局方案》,明確提出以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等沙漠為重點,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同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批複,由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承擔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南部新能源基地(即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建設任務。

建設一個如此規模的先導工程,需要多長時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2024年4月進場算起,他們僅用了200多天。建設速度快、週期短離不開工程前期的各種充分準備,更離不開建設過程中的多項創新。

「借助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我們曆時兩週便完成了約6.15萬畝的沙漠地形測量,原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測量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在施工現場,項目管理趙越峰一邊操控著無人機在空中盤旋一邊介紹,如果採用傳統RTK(實時差分定位)測量法,1個人至少需要4個多月才能完成測量工作,2個人也需要兩個半月才能完成。「除此之外,無人機測量技術還被廣泛應用於樁位、點位核校等關鍵環節,確保施工精準。」趙越峰補充道。

光伏建設需要架設海量光伏板,200萬千瓦光伏先導工程就需要架設380多萬塊。以前,工人需要先把支架立好,再通過手抬肩扛的方式把光伏板安裝到支架上,不僅費時還費力。項目團隊在與施工方商議後,創造性地使用光伏板安裝升降機,由機器將光伏板抬升至高處,再由高處的工人進行安裝。僅需1人配合,就能完成3個人的安裝工作,效率顯著提升。

為適應沙漠地區的特殊環境,應用在庫布其沙漠的光伏組件還進行了優化。記者瞭解到,這些光伏組件採用高效電池,背面也能發電,利用沙地高反射率的特點,實現最終發電量比以往增加15%。

建設「光伏長城」的目的不僅僅是發電,更在於治沙。

「在光伏板下面,我們因地製宜地種植了甘草、蘆草、沙蔥等沙生植物。」李峰告訴記者,項目採用光伏發電和治沙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立體佈局,充分發揮光伏空間作用,以組件板減少蒸發、以組件支架固沙、以板下作物圍沙,構建出「以植增綠、以綠護光」的光伏治沙新模式。沙窩裡種上植物,再從上面架起光伏板,相當於打了兩層「保護傘」,黃沙休想再亂跑。

據瞭解,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是中國華能近年來單體投資最大、規劃產能最大、建設標準最高的新能源基地項目,全面建成後預計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274億千瓦時。

以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為代表的一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建設,是內蒙古「追風逐日」發展新能源的縮影。

為加快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內蒙古持續深化新能源領域改革。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於海宇介紹,內蒙古通過建立新能源開發新機制,製定出台加快新能源和電網工程審批建設13項措施,新能源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時間由過去的半年左右壓減至3個月左右,實現市場化新能源項目「即報即批、應批盡批」,推行光伏項目「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

截至2024年10月底,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規模突破1.1億千瓦,佔全區電力總裝機的47%,裝機規模保持全國前列。據測算,目前全區已並網的新能源裝機每年可產生2500億千瓦時綠色電力,相當於節約標準煤8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1億噸,對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能源綠色轉型

黃河「幾」字彎懷抱內,鄂爾多斯準格爾旗魏家峁鎮依山傍水,一家以藍白色為主基調的現代化煤電企業——魏家峁煤電公司便坐落於此。

內蒙古煤炭儲量和產量均佔全國的1/4,煤炭產業是內蒙古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在「雙碳」目標下,內蒙古在充分發揮煤炭能源保供「壓艙石」作用的同時,統籌推進新舊能源協同互補,令煤炭的生產、運輸等環節「綠」意十足。

走進魏家峁煤電公司露天煤礦的一座移動換電站,只見一輛120噸級換電礦卡正在等候換電。「我們在2021年建成了全國首座礦山工程設備柔性吊裝換電站,目前已經進行了兩次核心技術迭代,今年底我們即將投運4座新型充換分離式移動換電站,能滿足80台換電礦卡24小時運行。」魏家峁煤電公司副總經理張飛說,「移動換電站的好處是一次性投資低、部署快、可隨工作區域變更位置,而且一輛換電礦卡的平均換電時間約為6分鐘。」不僅如此,經過實際運行統計,相同條件下換電礦卡運行成本較燃油卡車降低約15%,成本降低效果顯著。

車的動能是「綠色」的,使用的電能也是「綠色」的。魏家峁煤電公司利用建築物屋面、生活區護坡等區域進行屋頂式光伏佈置,集成大容量儲能動力電池等多項技術,建成光儲換充一體化示範電站,所發電能都為換電礦卡項目供電。

推動智慧科技和煤炭產業融合發展,建設智能化煤礦,也是魏家峁煤電公司逐「綠」前行、向「新」出發的重要舉措。

「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我們構建了集生產、調度、設備管理、儲裝運等為一體的智慧煤礦綜合管控平台,打破‘數據壁壘’‘信息孤島’,提升露天礦設計、規劃、生產和管理等全環節的智能化協調管控水平。」魏家峁煤電公司露天煤礦智能化建設辦公室成員張永貴向記者表示,綜合管控平台的建設,貫穿各工藝環節,將20多個智能化項目「織線成網」,最終形成一套有機融合、有效協同的煤礦生產鏈條。

近年來,內蒙古加快推進技術先進、管理先進、引領性強的智能化示範煤礦建設,先後印發了《自治區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自治區煤礦智能化建設評估和驗收辦法(試行)》《自治區煤礦智能化建設基本要求和評分方法(試行)》等文件,加速推進智能化示範煤礦建設,促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

在一系列政策引導下,內蒙古煤礦智能化建設全面提擋加速。目前,全區已建設智能化煤礦174處,佔在產煤礦數的56%;智能化煤礦產能10.24億噸,佔全區在產煤礦產能的84%,佔全國智能化產能的44%,實現了煤礦智能化建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重大轉變。

隨著傳統能源領域科技創新不斷推進,一大批能源技術實現新突破,現有落後產能被逐步升級替代為綠色先進產能。

來到華能魏家峁煤電公司生產廠區,白色的熔鹽儲熱裝置矗立在主廠房北側,這是國內首套6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耦合高溫蒸汽熔鹽儲熱系統示範工程,填補了我國「熔鹽儲熱+熱水儲熱」輔助煤電調峰調頻的技術空白。

「該項目不僅降低燃煤消耗,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還具有適用範圍廣、綠色環保、安全穩定等優點。」魏家峁煤電公司電廠運行部部長韓麗明算了一筆賬,項目運行後,機組調峰的額定負荷從60%提升到75%,每年可增加新能源消納電量6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萬噸,理想狀態下每年可為全廠增加收益超1000萬元。

據瞭解,圍繞傳統能源轉型升級,內蒙古完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大力發展煤基新材料,加強煤矸石等煤礦廢棄物循環利用,提升煤炭延鏈增值水平;優化電力市場機制,及時對電力中長期交易做出優化調整,推動電力現貨市場結算蒙西正式運行、蒙東試運行,繼續在全國保持電解鋁、合金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行業電價優勢;完善能源保供機制,嚴格落實電煤、天然氣中長期合約,推動設立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完善電力需求側響應市場化補償機制,激勵用電企業主動參與系統調節。

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處處長杜勇鋒認為,未來,內蒙古要立足資源儲備和產業基礎優勢,統籌推進煤電油氣等傳統能源供給能力提升,充分發揮煤電的兜底保障和調節支撐作用,通過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淘汰煤電落後產能等方式,繼續推動傳統能源轉型升級。

溫暖工程綠意盎然

近年來,內蒙古開展了多項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尤其是電力能源普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給百姓帶來便利和實惠。

讓城市釋放「熱度」,讓百姓獲得「溫度」。為全面解決全區供熱堵點難點,去年底,內蒙古宣佈實施「溫暖工程」。從管網的智能平衡,再到入戶閥和室內溫度的智能調節,「熱源—管網—熱力站—住戶」一體化智慧供熱體繫在多個盟市逐漸形成。

步入呼和浩特金橋熱電廠熱網調度中心,空間佈局寬敞明亮,巨幅LED高清大屏上,各項由電能轉化而來的熱能數值實時跳動。

「打造智慧熱網平台,給供熱系統安裝‘大腦’,幫助我們實現了對供熱管網、換熱站、住戶終端等各個環節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金橋熱電廠熱網部副部長鄭偉告訴記者,哪裡出故障了,哪段水溫過低,哪戶室溫多少,調度中心大屏上一目瞭然。

據介紹,智慧熱網平台通過生產調控智能化,不僅實現整個集中供熱系統「無人值守、少人幹擾」的自動運行,節省供暖設備維護的人力、物力,還可以通過住戶室內溫度、住戶報修情況等反饋信息,自動優化供熱運行參數,以最低的能源消耗來滿足住戶用熱需求,節能又環保。

內蒙古自治區住建廳城管處處長石誌剛說,利用全區城市管理大數據平台,住建廳推動完善「自治區—盟市—旗縣」居民室溫監測聯動體系,以小區為單元,按照3%—5%的比例安裝室溫採集器。截至目前,內蒙古全區智慧供熱項目已建成108個。

「溫暖工程」是民生工程,更是暖心工程。金橋熱電廠製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供熱服務質量。

通過「一小區一方案」服務方案,金橋熱電廠對所有供熱小區進行了「訪民問暖」,對熱源、熱網、熱力站、住戶等進行多輪全鏈條排查,幫助住戶判斷癥結、解決問題。為落實「一站式」服務和「首問負責製」,金橋熱電廠供熱服務大廳統一受理各類供熱業務,為住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我們的供熱客服、檢修、搶修電話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並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將電話公佈給住戶。」鄭偉說,每年供暖期,他與同事們都會主動檢視以往住戶反映過的供暖問題,積極查找設備存在的缺陷和隱患,做到發現設備有異常情況及時消除,為供熱設備健康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除了協同推進「溫暖工程」,內蒙古嚴格落實「先立後破」「以供定改」「確村確戶」的工作要求,加快推進「煤改電」設備通電工作,組織做好電力供應保障及配套電網工程建設,完成電采暖設備通電25.7萬戶,在供暖季前圓滿完成全年任務。如今,全區行政村通網電工程實現「能通盡通」,偏遠農牧戶新能源升級改造、邊防哨所用電年度計劃也已提前完成。(本報記者 劉樂藝)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1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