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推廣漢服,讓我感知到強烈的文化認同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冀昱樵】在近期舉行的2024年西塘漢服文化周上,隨著古樸莊重的鼓樂響起,上千名來自海峽兩岸的漢服愛好者組成32個主題方陣,在浙江西塘古鎮內展開巡遊。身著不同朝代典型服飾的漢服愛好者們迤邐行來,彷彿從歷史的長廊中走出。中國台灣詞人方文山身著明製漢服現身活動現場,這已經是他發起這項活動的第十二年。方文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十二年間無論遇到怎樣的挑戰,漢服周的活動都沒有中斷,這是他對推廣漢服文化最堅定的支持。

兩岸漢服愛好者在西塘古鎮共同演出西遊題材情景劇。(圖源:人民網/張盼 攝)兩岸漢服愛好者在西塘古鎮共同演出西遊題材情景劇。(圖源:人民網/張盼 攝)

「創作來自一個人的價值觀。我創作這麼多體現桑治詞底蘊的國風歌詞,像《青花瓷》《菊花台》和《煙花易冷》,都詮釋了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這種感情還延伸至其他文化領域,比如漢服。在推廣漢服文化的過程當中,我能夠感知到那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方文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表達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摯感情。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這些經過精雕細琢的歌詞構建起無限悠遠的美學意境,在不同風格曲調的渲染下陪伴華語世界一代人的青春。方文山把這些歌詞當作電影劇本一樣創作,收集時空背景,借助桑治詞的韻律營造文字間的場景美感。

方文山說,他最喜歡的詞人是李煜和李清照。從學生時代起,他就能夠在千百年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慼」的吟唱中感受到中華美學。「我喜歡美學調性一致的內容。中華文化的韻味不是濃妝豔抹的,而是更為優雅。」在創作歌詞的過程中,方文山對中國傳統文化向縱深探索,漸漸在其他文化品類中也看到這樣令他醉心的美學調性。

如今,認同漢服、接納漢服、熱愛漢服的年輕群體越來越龐大,方文山在欣喜之餘將目光轉向了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書法藝術。他認為,書法是所有中國藝術領域里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很少有一種文字可以書寫出來當作獨立的藝術品來欣賞,而真正要複興書法藝術、並吸引更多年青人擁抱書法藝術,就需要讓書法同現代生活更多地產生交流互動。

「通俗流行文化是很好的一種助力,」方文山說,借助影視劇、流行音樂等形式,受眾可以直接看懂、聽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並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個人藝術創作巡迴展中,方文山將創作的歌詞、書法形式、潮流藝術熔於一爐,製作成百餘件藝術品。他的25首中國風歌詞所承載的浪漫情懷在陶瓷、版畫、各種潮流藝術品等載體中得到具象化的呈現,更易於被看見、被理解。

「我比較幸運,流行音樂會得到更多關注,所以我做的內容會更容易被傳播和擴散,」方文山坦言,「而其他文化種類如果想提升影響力乃至走向海外,還是需要不斷積累力量,借助流行通俗文化的滲透力和擴散性,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給更多受眾。這樣中華文化之美才能傳得更遠,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