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跨海通道群再添新,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記者從中鐵大橋局獲悉,12月11日,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至此,從珠海到江門的通行時間從1個多小時縮短為30分鐘左右,標誌著大灣區向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更進一步。
黃茅海跨海通道由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建設,中鐵大橋局等單位參與建設,是港珠澳大橋的西延線和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後首項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
據瞭解,項目全長約31公里,跨海段長度約14公里,包含2座大跨度斜拉橋。其中高欄港大橋主跨700米,採用鋼箱梁雙塔單跨斜拉橋設計;黃茅海大橋主跨720米,採用鋼箱梁三塔雙跨斜拉橋設計,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
黃茅海大橋和高欄港大橋主塔均為獨柱纖腰型異形索塔,類似廣州塔「小蠻腰」造型。優雅大氣的造型背後是獨特的工藝加持,兩座大橋主塔底部至頂部呈由粗到細、再由細到粗漸變,截面圓弧半徑和圓心位置不斷變化,導致主塔爬升施工中模板無法通用,每一節模板使用完畢均需拆下再安裝新的型號使用,大大增加了主塔爬模施工工序和難度。
「‘小蠻腰’高約260米,上下沒一個截面相同。按已有異形獨柱塔施工方法,每個截面都需一個鋼模板,260米就需要260個。」中鐵大橋局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經理劉宏達介紹。
面對異形主塔塔身結構複雜的特點,中鐵大橋局根據索塔截面變化特徵及規律,進行三維參數化建模,不斷優化模板分塊、爬升軌跡、模板配置及改製方案,最終將整座主塔分為43節,分別製作外模。每節外模由24片弧形板片組成,弧形板片再由多塊造型板拚接而成,以實現主塔截面空間曲麵線形變化。
中鐵大橋局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物資部部長陳文,是一名剛畢業就來廣東工作並在此紮根近30年的橋樑建設者。他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的融合發展歷程。他說,「黃茅海跨海通道不僅是連接兩岸的橋樑,更是大灣區加速一體化的具象化象徵,我為自己能參與其中感到無比自豪和榮幸。」
編輯 白爽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