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資源」變「美麗經濟」 滬滇攜手共繪美麗鄉村

新華網上海12月11日電(記者 鄭鈞天、龔雯)前不久,一家由上海市虹口區援建的布依族非遺文化傳習館在雲南省文山州馬關縣正式建成。開館後參觀者絡繹不絕,而其所在的木廠鎮楊茂鬆村,這個傳承了數百年布依族傳統刺繡和蠟染文化的村落,也因此煥發了新的風采。

位於馬關縣楊茂鬆村的布依族傳統刺繡非遺文化傳習館。(受訪者供圖)位於馬關縣楊茂鬆村的布依族傳統刺繡非遺文化傳習館。(受訪者供圖)

今年,馬關縣以木廠鎮楊茂鬆村特有的歷史民俗文化傳承、布依族傳統建築及周邊優美風景為特色,投入上海援滇資金,改造村內排汙治理系統、建成布依族特色文化廣場、刺繡傳承及染坊體驗區,通過全域推動鄉村風貌改善,提升了群眾生活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村莊的建設注重突出民族文化,比如把古樸的布依民族民俗文化「搬」上牆,引導布依族婦女利用閑暇時間開展刺繡工藝品製作,推動村內非遺傳承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等。

如今,楊茂鬆村生態宜居、人文融合,成了馬關縣的民族特色村。而這,得益於滬滇協作,特別是前期在臘科村、龍樹腳村積累的開發經驗,讓馬關縣湧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從「盆景」變「風景」。

上海市虹口區的掛職幹部、馬關縣委常委、副縣長葛學敏表示,馬關縣自然稟賦資源豐富、傳統民俗傳承悠久的村落並不多,每一寸土地都很珍貴。把幫扶資源和發展目標精準匹配、循序漸進,有助於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

據介紹,2023年在「千萬工程」的推廣下,馬關縣圍繞「疊水彝寨、福地臘科」的目標定位,將生態保護和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發掘作為規劃的重點,大力推進大栗樹鄉臘科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

臘科村借助東西岸幫扶的東風,投入上海援滇資金,建成臘科兩汙處理系統、村內生態濕地及畜牧集中養殖區。投入使用後,實現了養殖模式由小規模、粗放式逐步向集中規模養殖轉變,提高養殖效益,同時也實現了人畜分離居住模式。

通過努力,臘科村變得更具歷史底蘊、獨特風貌、煙火氣息。2023年3月,臘科村被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臘科火腿」「彝族弦子舞」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臘科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被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此外,為讓群眾告別「靠天吃飯,務工為生」的日子,龍樹腳村依託東西岸協作項目,以山水田園鄉村旅遊發展為抓手,走實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子,讓依山傍水的「美麗資源」變成「美麗經濟」,讓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飯」「旅遊飯」。

馬關縣龍樹腳村,經完善後成了文旅網紅村。(受訪者供圖)馬關縣龍樹腳村,經完善後成了文旅網紅村。(受訪者供圖)

據悉,通過連片佈局、循序漸進,馬關縣2019年以來投入上海幫扶資金,分三期不斷完善龍樹腳村基礎設施,比如實施道路建設、停車場、休閑步道、文化活動廣場;通過組建村民自建委員會,實施拆亂透湖、拆牆透綠、拆棚透頂,打造小景觀、小花園以及3D立體畫等「外在美」;通過引進文旅投資公司,推出帆船和露營基地等新業態。

龍樹腳村所在的馬白鎮鎮長陳亞銀表示,自2019年上海虹口援建項目啟動以來,龍樹腳村鄉村面貌、農旅融合及產業發展都有了顯著改善,大幅優化了人居環境。2023年,龍樹腳村被評為「雲南最美鄉愁旅遊地」、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等。

一個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和美宜居的鄉村振興示範村、農文旅融合鄉村示範村的示範效應正逐步顯現,在東西岸協作的合力下,馬關縣的鄉村建設正邁入新的征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