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庫北側,一個獼猴桃小鎮正在成長

凜冽的寒風吹不過秦嶺,當北方進入寒冬時,秦嶺腹地,伏牛山脈,樹木依然一片蔥蘢。山林中,攀援在大樹上的野生獼猴桃,籐條上偶爾還有小鳥停駐。

位於伏牛山中的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同時也在丹江口水庫北側,南水北調水源地範圍內,這裏是世界上野生獼猴桃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在南水北調對口協作中,以獼猴桃為主要產業的新興生態產業正在崛起。

11月26日,航拍西峽縣獼猴桃小鎮和彩色公路。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11月26日,航拍西峽縣獼猴桃小鎮和彩色公路。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南北分界,藏在丘陵中的寶藏

很難說清楚,西峽縣到底是南方還是北方,這個秦嶺南麓、伏牛山脈中的縣城,位於河南、陝西、湖北三省交界處,瀕臨丹江口水庫,境內丘陵起伏、山勢連綿,北部有群山作為屏障,擋住了南下的北風和寒潮,南部的丘陵間,水網縱橫,河流密佈。這裏常年濕潤溫暖,年均溫15.2℃,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無霜期長達236天,獨特的氣候和土壤環境,是獼猴桃天然的生長地,也是中華獼猴桃、美味獼猴桃、軟棗獼猴桃的交叉分佈區域。

長期從事獼猴桃研究的河南省農科院西峽分院副院長馬誌堯介紹,西峽縣是獼猴桃的原產地之一,目前境內野生獼猴桃的分佈面積達到40萬畝。這裏也是最早進行獼猴桃栽培的地方,千百年來一直以獼猴桃為主要產業之一。

「全世界獼猴桃屬有63個種,我國有59個種、43個變種,而西峽就有57個種、38個變種,因此,西峽也是世界獼猴桃天然基因庫。」馬誌堯說。

西峽縣丁河鎮處在丘陵山區,是當地主要的獼猴桃產地。當地負責人介紹,丁河鎮有優良的獼猴桃生產條件,但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農業設施相對落後,獼猴桃並沒有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

南水北調對口幫扶項目為開發獼猴桃這個寶藏帶來了契機。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對口協作中,丁河鎮開啟了獼猴桃小鎮建設項目,項目覆蓋丁河鎮的6個行政村,包括產業園區、休閑觀光、電商物流、保險冷庫、交通設施等。2020年,該項目全部建成,使用北京市對口協作資金5687萬元,撬動資金1.3億元。

在對口協作中,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誕生,生產、加工、倉儲、銷售、品牌建設,無不包括在內。數據顯示,當前,丁河鎮獼猴桃人工種植面積2.35萬畝,年產鮮果3萬噸左右。其中包括獼猴桃專業村12個、專業合作社21個、2個萬畝獼猴桃人工種植基地示範區,擁有大小保鮮冷庫66座,從業農戶6000戶左右。

特色小鎮,重建一座新的家園

11月26日,丁河鎮木寨村,彩色的公路穿過村莊,爬上丘陵,消失在丘陵的另一側。村口的公路旁,一座小小的騎行驛站前,一隊騎行愛好者正停在這裏休息。

騎行者隊伍中多是老人,一位70歲的騎行者告訴記者,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這裏騎行一次,山間公路兩側風景秀麗、樹木茂盛、氧氣充足,非常適合騎行,而且沿途的村莊里多有騎行驛站,可以為他們提供休息、補給的地方。「我們最長可以騎行100公里,就在這片山區公路上繞圈。」她說。

騎行驛站的對面,是一座獼猴桃博物館,博物館講述了獼猴桃的歷史,還有這個山區鄉鎮獼猴桃產業發展的歷程。驛站的後面,沿著一條筆直的村道一路進村,一側是民居,另一側是獼猴桃園和村民的菜地。此時,獼猴桃的採摘季節已過,菜地裡各種蔬菜一片青翠,偶爾能看到村民在地裡勞作。菜地中間也有一條步道,不少遊客沿著步道穿越菜地,一直走進村莊的深處。

村里的一個廣場前,高高的木質牌樓上寫著「木寨村」「鄉村大舞台」等字樣,還鑲嵌著獼猴桃裝飾。牌樓前的平地上有村民曬的各種乾貨,廣場兩側,盛開的月季和獼猴桃雕塑組成長長的籬笆……

木寨村原本並不是這樣的,許多年前,這裏還是一個貧困村,隨著脫貧攻堅收官、鄉村振興推進,新的生態產業不斷改變著這個村莊。對口協作的幫助也為產業發展帶來的新契機,村里的年青人通過直播或網點銷售村里的各種農產品,閑暇時接待遊客,開拓新的收入來源。而作為獼猴桃小鎮的典型區域,每年採收之後,木寨村的獼猴桃都會很快銷售一空。

木寨村里,隨處可見的獼猴桃元素。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木寨村里,隨處可見的獼猴桃元素。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產業新生,改變了村民的生活

和傳統的農業作物相比,獼猴桃的產值更高,也更穩定。「我們這裏的新品種品質很好,價格和銷路都不錯,每畝地的效益可以達到2.5萬元。新品種品質更好,新的栽培方法產量更穩定,農民也更喜歡種。」馬誌堯說。

一個獼猴桃小鎮,影響的不只有這一個鄉鎮。在西峽縣的丘陵之間,更多的鄉鎮和村莊,以及村莊里的人,正在被新的農業產業改變。

48歲的周春麗就是其中之一。周春麗在一家獼猴桃種植銷售企業工作,一個月可以賺3000多元,一年收入三四萬元。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她已經幹了近10年,雖然不如外出打工賺錢多,卻可以讓她兼顧家庭,陪伴孩子長大。

周春麗工作的企業,由返鄉創業的杜明源創辦於南水北調通水的那一年,如今已經10年。10年中,企業規模逐漸擴大,業務涵蓋種植、加工、銷售、農業服務等環節,每年銷售獼猴桃鮮果3000多噸,日產精品獼猴桃20餘噸,常年有眾多村民在這裏務工。

在整個西峽縣,獼猴桃產業掛果面積達8.5萬畝,產量8萬噸,直接參與產業發展的人員達10萬人。在獼猴桃重點產區,農民收入的70%以上來自獼猴桃產業。

新的產業發展中,來自北京的力量不斷幫助這片水源地上的人們。馬誌堯介紹,西峽縣的獼猴桃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借助這裏豐富的野生資源、適宜的氣候環境,不斷培育新品種,探索新的栽培技術。南水北調對口協作以來,來自北京的資金、人才、幹部不斷幫助推進獼猴桃產業的發展,來自北京農林科學院的專家也長期在這裏進行技術指導,將北京的技術運用到這片丘陵山區的農田和果園中。

千里之緣,兩地的來與去

溫暖濕潤的氣候,使西峽縣還成為中草藥的優良產地和食用菌的生產大縣。

11月26日,西峽縣丁河鎮簡村外,一座現代化的食用菌產業園中,種植戶賈成剛在自家的大棚中查看菌棒的生長情況。上一茬的香菇剛剛採收,下一茬還要幾天才能長出來,菌棒上偶爾能看到小小的香菇。

種植戶賈成剛正在查看菌棒的情況。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種植戶賈成剛正在查看菌棒的情況。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兩座現代化的大棚中,有各種智能設備,可以自動調節溫度、濕度等,每個大棚放置3000到4000個菌棒,每個菌棒可以盈利4元。

這些年來,香菇生產技術不斷更新,每年都有北京的專家來指導他們新的技術,幫助他們培育和種植新品種。賈成剛2010年回鄉種香菇,10多年中,經歷了多次技術和品種更新,「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種的香菇品種沒有現在好,採收的時候也麻煩,要拿刀片一個個割下來,現在都已經是免割的品種了,價格也更好,最早一斤1.8元,現在已經到6元了。」

農業產業變遷的背後是科技的力量。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對口協作資金支持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西峽食用菌科研中心建設項目啟動,在科研中心的基礎上,還成立了河南省農科院西峽分院,涵蓋了西峽縣食用菌、獼猴桃、中藥材3個研究所和西峽特色產業展示中心。全國60多位專家組成多個食用菌等領域的頂級科研團隊,常年進行品種、栽培技術、產品等領域的研發。河南省農科院西峽分院副院長白明峰介紹,2019年以來,科研中心和北京農林科學院的專家合作,已開展10個品種的改良,並選出3個適宜本地的優良品種。

如今,香菇已成為獼猴桃之外的另一個特色農業產業,支援和幫助依然在不斷注入這裏,為這個農業縣帶來新氣象,也為南水北調的水源地帶來生態發展的新力量。

新京報首席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