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高人想出來的?反食品浪費北京這些食堂「真絕」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進一步建立全鏈條糧食節約、反食品浪費常態化機制。方案中對餐飲行業、機關食堂、企業食堂等都提出了節約目標。
新京報記者探訪北京多家餐飲店、機關食堂發現,厲行節儉已不再是倡議,無論是常見的半份菜,還是按照就餐人數定量點餐,杜絕食物浪費的舉措越做越實。
■ 餐飲企業
老字號出「絕招」,一盤菜吃幾口標在菜單上
「糟溜魚片400克20口,干炸丸子300克30口……」近日,記者在北京一家老字號飯店內看到,該店新推出的商務宴菜單很有意思——每道菜都標註了「口數」,即估算這盤菜按照普通就餐方式能吃幾口。
「就是給顧客一個更直觀的計量概念,比如這盤魚,一個成年人吃38口到40口就吃完了,大家看完,點餐的時候心裡更有數了。」店內工作人員說。
據瞭解,這是北京餐飲行業首次出現細化食量的「量化」飲食服務方案。在店內就餐的顧客告訴記者:「之前總說適量點餐,但究竟多少是合適的量呢?現在標註了口數,還是很方便的,起碼意識到不要浪費。」
據介紹,目前該餐飲企業已經在全市多家門店試點,對掃碼點餐系統及收銀系統進行升級,掃碼點餐系統內菜品均標註了口數,目的是讓顧客在點餐時有一個清晰可參考的量化依據。點餐量如果超過推薦量,系統會自動提醒增減或更換菜品,確保顧客按量點餐不浪費。
■ 機關食堂
肉龍、紅薯等主食切小塊,蘿蔔皮菜根做泡菜
用餐群體龐大且集中的機關企業食堂、團餐等,過去由於「不好吃」「吃不完」而容易造成餐飲浪費。如何杜絕此類現象?一些單位食堂在餐飲製作、供餐分餐、廚餘垃圾等全鏈條上下功夫。
近日,記者探訪了東城區政府機關食堂。食堂入口處的顯眼位置張貼著倡導節約的標語,如「踐行光盤行動,始於你我之手」「合理取餐,拒絕浪費」等,以此引導就餐者減少浪費;在取餐區,餐盤中的主食是縮小規格的版本,「我們把饅頭從過去的50克/個調整為現在的30克/個,滿足不同飯量的需要。」機關食堂廚師長史紅花說。
據瞭解,該食堂推行小份餐食的概念,鼓勵大家按需取食,像紅薯、肉龍等蒸製食物被切成小塊,有效減少食物拿了吃不下的情況。
在後廚的切配間,廚師在處理西蘭花,只見她手持剪刀貼著根部將西蘭花剪下來,最後留下一塊完整的菜根。以前切下的根莖就丟棄了,「現在我們把它削皮、洗淨、切絲、熗炒,就成了一道菜餚,口感清脆、爽口,很受大家認可。」
不僅是西蘭花,史紅花介紹,蘿蔔皮、洋白菜根、芹菜根……這些以前被視為廢料的食材也得到了巧妙再利用,成為製作泡菜的原材料。它們經過醃製,口感上與常用的白菜葉相比毫不遜色。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城區機關事務管理服務中心所管轄的集中辦公區食堂有12個,實施「光盤行動」後,年均產生廚餘垃圾約350噸,較實施前(年均約560噸)下降約37.5%,原材料損耗減少約11%。
另外,記者瞭解到,豐台區機關事務管理服務中心建立了用餐人數預測制度,採取預約登記、數據分析等有效措施,提前統計預估用餐人數,合理製訂食材採購計劃,精準備餐避免浪費。
海澱區機關事務管理服務中心在廚餘回收處及後廚安裝攝像頭,在餐廳安裝電視屏幕,實時播放後廚操作情況和就餐人員食物傾倒情況,對後廚人員操作規範進行監督,對餐飲浪費人員予以曝光。各辦公區食堂還實行食材、配送「雙統一」,以提高食材出成率、利用率,促進餐飲公司間的良性競爭,減少因口味不佳帶來的剩餐浪費現象。
■ 高校食堂
食材邊角料「逆襲」成常規菜品
號稱「京城高校第一食堂」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堂,在節約食物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除了常規的節約倡議,該校還結合學生打卡活動、營養餐搭配等方式,把節約糧食潛移默化地深植到全校師生心中。
中國農業大學飲食服務部部長肖黎介紹,作為農業領域的高校,節約糧食已經是師生高度共識的一種理念。食堂不斷提升菜品質量、改善食物口感,舉行廚師技能比賽、打造特色菜品,目的就是讓食堂的餐食變得更好吃,從而減少浪費。此外,學校食堂也一直在開發新的健康菜品,在減油、減鹽、減糖的同時,讓師生們吃得美味又健康。
不過,高校人員眾多,地域差異、年齡差異讓人們對食物的接受度完全不同,同樣的飯菜,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人吃得多,有人飯量小。肖黎表示,為此,中國農業大學在校園食堂領域最早推出了小份菜、半份菜,並通過智慧食堂系統,讓師生們高效選擇適合自己的菜品和份量,吃多少拿多少,避免浪費。
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還做了一個「邊角料逆襲」的活動,拿平常較少利用的食材邊角料,如豆渣、芹菜葉、大蔥葉、香菇根、茄子皮、蘿蔔皮等,開發出美味新菜品,並單獨開設窗口,以公益性價格出售,活動當時持續了一個半月。活動結束後,有的菜品甚至成為了常規菜品,一直保留至今。記者在食堂看到,豆腐渣素丸子就是這次「邊角料逆襲」活動的勝出者,豆香味十足,酥脆可口。
新京報記者 陳琳 實習生 陳梓恒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