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漢江看十堰 | 高中低全方位生態治理
從蜿蜒曲折的江面,到江邊的灘塗,再到兩岸的丘陵和山地,從各個層面保護和改善丹江口庫區的生態環境,成為庫區人民長期面臨的新挑戰。
湖北十堰對丹江口庫區的深情眷戀和堅定守護,體現在為魚類洄遊耗巨資打造的人工水道、涉及多個鄉鎮的環庫生態隔離帶建設,以及漢江沿岸每一棵樹的精心栽種上。
給回家的魚兒修「路」
從江邊的山體到庫岸線,再延伸至江水中的魚類,十堰市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生態保護體系。為了確保漢江魚類在產卵季能夠順利洄遊,位於鄖西縣和鄖陽區之間的漢江孤山航電樞紐,在建設之初就特意規劃了一條供魚類遊向上遊水域的「回家之路」。
江水奔騰不息,氣勢磅礴。在漢江的滋養下,魚兒們靈動活潑,自由遊弋。孤山航電樞紐橫亙在漢江上遊夾河至丹江口水利樞紐回水末端河段,這裏是洄遊魚類的關鍵通道。為了讓魚兒找到「回家之路」,建設者精心打造了一條長達千米的生態魚道。
孤山航電樞紐修建了供魚兒洄遊產卵的魚道。
這條生態魚道是專門為魚類洄遊設計的人工水道,為漢江幹流魚類洄遊產卵創造便利條件。站在孤山航電樞紐旁的公路上,朝發電廠房右側望去,平靜碧綠的水面上延伸出兩條長長的通道,從壩頂俯瞰,通道內兩排長短錯落的水泥隔板清晰可見。
「看!這就是孤山航電樞紐為魚兒‘回家’專門修建的魚道。魚兒可以從這裏遊向上遊繁殖,遊累了還可以在擋板處歇息。」孤山水電開發公司的技術人員介紹道。
這條魚道全長1190米,上下落差約20米,由進魚口、過魚池、魚道出口等部分組成,是魚類洄遊的重要人工通道。此外,孤山航電樞紐還配備了魚類增殖放流站等輔助設施,為魚類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護。
除了魚道,孤山航電樞紐工程生態泄水閘已建成並投入運行,在工程不發電或不泄洪時,能確保樞紐日均最小下泄流量不低於每秒120立方米,保障下遊生態平衡。
夾河關水電站同樣修建了魚道。
此外,在漢江上遊的夾河關水電站,也投資7000多萬元配套修建了一條長約2000米的魚道。
為庫區兩岸披綠裝
為了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持續優良,十堰市從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伊始,就從多個維度考慮庫區生態可能出現的問題,並製定了相應的治理方案。
九月底,十堰境內的欒樹正值盛花期,沿著漢江南岸蜿蜒伸展的柳五路(鄖陽區柳陂鎮至五峰鄉)兩側,粗壯的欒樹花開滿樹,金黃的花朵密密麻麻,在微涼的江風中散發出淡雅的芬芳。
「這裏以前沒有欒樹,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才種上的,現在都長得這麼高了。」鄖陽區五峰鄉小石溝村村民曹仙芝對這些欒樹讚不絕口。除了欒樹,這條臨江公路沿線還種植了大量的白楊、石楠等綠化樹木,它們像一道堅固的屏障,將公路、沿途民居與江面隔離開來。
與小石溝村隔江相望的群山屬於鄖西縣河夾鎮管轄,山上成片的柏樹也是過去十年間種下的。「那裡以前是半裸露的荒山,種樹以後好看多了。」68歲的曹仙芝雖然不太懂水土流失、生態治理這些專業知識,但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讓她深有體會。
除了沿江的綠化和公路路況的改善,曹仙芝等村民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排排灰瓦白牆的民居在陽光的映照下與綠樹、公路、江水交織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鄖陽區城關鎮境內,江畔建起生態優美的體育公園。
在漢江北岸,鄖陽區城關鎮馬場關村境內的江邊,2015年建成的環庫生態隔離帶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前這一片都是黃土地,江水不斷衝刷岸邊泥土,會把大量泥沙帶入江中,還會引起邊坡垮塌。生態隔離帶建好後,這種情況再也沒有出現過。」50歲的馬場關村村民張傳清和許多村民都參與了環庫生態隔離帶的建設。
環庫生態隔離帶的建設主要包括加固江岸和綠化江岸兩大環節。在重型機械的協助下,一個個重達2噸多、裝滿鵝卵石的鍍鋅鐵絲網整齊地碼放在岸邊。隨後,在岸邊長約10公里的空地上,村民們種下了一排排柳樹、水杉、紅葉石楠等綠化植物。
鄖陽區安陽鎮境內,優質的生態環境讓這裏發展成為旅遊景區。
環庫生態隔離帶的建設範圍遠不止馬場關村。僅2015年,鄖陽區境內的安陽鎮龍門村、楊溪鋪鎮劉灣村、青曲鎮曲遠河村、柳陂鎮遼瓦村等庫周範圍都被納入治理範疇。此外,還在十漫高速公路、鄖陽區長沙路兩側和可視範圍內完成了山體修復1530畝,植樹8.93萬株。
「火焰山」上治癒「地球之癌」
丹江口市石鼓鎮境內曾有一大片平均海拔僅200多米、總面積8000多畝的荒山。這片荒山位於丹江口水庫臨水1公里的生態紅線內,因嚴重石漠化而被當地人稱為「火焰山」。甚至曾有國外專家斷言:此地不適宜造林,將永遠是「不毛之地」。
「火焰山」呈現出磚紅色,山上的紅壤中一半以上是風化後的礫石。在當地年長村民的記憶中,「火焰山」過去是「山山和尚頭,處處雞爪溝,有地盡石漠,下雨泥橫流」的景象。每到夏天,光禿禿的紅色山體熱浪滾滾;每逢暴雨,裹挾著石頭的紅泥就會衝進村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過度樵採和放牧,石漠化加劇,山上寸草不生。若不加以治理,將會陷入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的惡性循環,嚴重威脅丹江口水庫庫區生態和水質。
石漠化,這一被稱為「地球之癌」的生態問題,成為了石鼓鎮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治理石漠化成為了當地百姓和曆屆石鼓鎮政府的重要工作。起初,村民在林業部門的帶領下,嘗試在山坡石頭縫裡播撒「百花刺」這種耐旱植物的種子。播種後的第二年,零零星星的小苗破土而出,讓當地人看到了一絲希望。經過連續幾年的初步治理,「火焰山」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了遏製。
後來,村民加大了在「火焰山」植樹的力度。由於山體石漠化嚴重,種樹的第一步是營造樹坑。大家先在陡坡峭壁上紮鋼筋,輔以樹枝和柴草形成小「梯地」;在兩條溝壑之間壘石頭,形成三角形小固土壩,然後栽樹。為了紮鋼筋,村民和造林隊員把繩子繫在腰間,由人拉著在幾十米高的峭壁上作業,不少隊員因此紮破手、扭傷腿。
丹江口市石鼓鎮境內的石漠化山體經持續努力被「治癒」。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這片昔日的「火焰山」如今已被成功「治癒」。丹江口市林業局石鼓林業管理站原站長聶世斌指著遠方大片綠色,滿臉自豪地說:「最近10年來,這裏植樹造林的力度越來越大,周邊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截至目前,「火焰山」上已栽下併成活的側柏、大葉女貞、柑橘等樹木總數達180多萬株。
近年來,石鼓鎮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林地管護等一系列措施,「火焰山」及周邊的生態環境煥然一新。2016年,石鼓鎮榮獲「國家石漠化治理示範區」稱號,成為了生態治理的典範。
記者 何利 劉成臣
編輯:徐蕊
責編:張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