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擦亮生態顏值 書寫「兩山」轉化壯麗詩篇

近日,記者從湖北省大冶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大冶市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24-2030)》已通過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正式頒布實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實踐層面的深入實施,生態環境部持續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兩山」基地)的創建工作。截至2024年10月,全省共有12個地區申報第八批「兩山」基地,大冶市位列其中。

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基地建設,是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大冶市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積極推進「兩山」基地建設,全面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精準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並深入開展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修復、生態旅遊等為重點的「兩山」轉化實踐探索。通過堅持保護和開發並舉,大冶市探索出了一條走「生態路」、打「山水牌」、吃「綠色飯」的「兩山」實踐轉化路徑,努力打造全國踐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大冶樣板」。

綠色修復,擦亮生態顏值

大冶,古時因「大興爐冶」而得名,有著3000多年的冶煉史。然而,在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也留下了不少「生態欠賬」。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0多年前的金湖生態園,曾是大冶市礦冶開發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有礦山2座、冶煉廠8家、選礦廠20餘家、尾礦庫10餘座。卻因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但自2014年起,金湖街道依託勁牌公司的捐贈,全面啟動了生態園修復治理項目。為恢復尾礦庫及重金屬汙染土壤正常的生態功能,金湖生態園實施排水、防滲隔離、植被恢復、廢水處理等一系列工程,補齊生態欠賬、還原生態綠色。

經過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的金湖生態園環境優美,綠意盎然,成為市民交口稱讚的城市「後花園」。

同樣,金山店鎮車橋村的金橋生態園也從過去的露天礦山變成了如今的寶地。經過10餘年的複墾複綠,金橋生態園里遊人如織,成為人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去處。

武陽高速(大冶保安段)筆架山礦山生態治理修復工程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筆架山山體平緩、植被茂密、山花爛漫,昔日「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如今成為綠草茵茵的礦山公園。

為了重新擦亮「山清水秀」的生態「顏值」,大冶市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積極修復已有的「生態傷疤」,並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助力綠色礦山的發展與蝶變。通過一系列轉型措施的實施,大冶市實現了青山重披綠裝,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點綠成金 挖掘生態本質

夜色撩人,保安鎮沼山村又熱鬧起來。這裏地處大冶市西北方位,周圍是綿延的山巒、幾千畝桃林和織錦般的田野。今年夏秋時節,沼山村的《桃花源里》大型沉浸式水上漫遊演出每到晚上人潮湧動,熱鬧非凡,成為周邊城市遊客們的嚮往之地。

近些年來,保安鎮堅持「生態立鎮」,深入挖掘自身綠水青山的資源,發展生態旅遊與綠色經濟,全力打造家門口的4A級景區,讓群眾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

在大箕鋪鎮,處處可見蔬菜大棚整齊排列,瓜果飄香。以蔬菜產業為主導,大箕鋪鎮建成鄂東南地區最大的有機蔬菜示範基地,全鎮蔬菜種植面積5000畝,其中規模蔬菜基地達2500畝。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就業,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餘元,村集體年收入從不足5萬元增長到如今的60萬元,蔬菜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保障。

在生態鏈兩端,鄉村保持了本色,卻也有了更多不一樣的燈火,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深入鄉野,讓人們尋到綠水青山間的淡淡鄉愁,打開了生活更多的可能。

挖掘綠水青山本色,得到毫不掩飾的寶藏。大冶積極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和模式。通過「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因地製宜、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盤活生態資源,從原生態中挖掘經濟效益,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逐綠而行 提高綠色產值

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是所有曾經「家裡有礦」的城市難以繞開的難題。在資源逐漸枯竭和環境約束趨緊的壓力下,全面綠色轉型成為大冶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2006年6月,大冶黃金湖會議「橫空出世」,會上發佈了「關、停、並、轉」近1000家「五小」企業;停止審批礦企,封存一批礦井,引導100億元民間資本轉向等一系列如同「壯士斷腕」般的重磅舉措。自此,一場綠色轉型席捲我市各行各業。在轉型發展路上,大冶人同舟共濟。

邊開採、邊治理、邊恢復,建設綠色礦山。銅綠山銅鐵礦歷經四期建設,從最初的露天開採到全面轉入井下開採,其開採方式科學有序地不斷調整。同時,採用生產成本最高的充填採礦法,充填技術也不斷升級。

從粗放型「賣資源」到精細化「賣成品」。從馮家山走出的矽灰石,從過去300元一噸的原礦石價格,如今經過礦物提純、形態加工、表面改性等工序後,搖身一變為矽灰石礦物纖維,成為當今世界上性能卓越、綠色環保型功能材料,以每噸8000元的價格暢銷海內外。

鋼鐵企業不斷推進綠色轉型。近年來,新冶特鋼投資2.5億餘元,上新綠色環保的超低排放改造項目,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含綠量」不斷提升。

水泥企業大力實施環保技改。大冶尖峰水泥通過採取礦山複墾複綠、「深度脫硝」技改升級等措施,逐步打造「綠色環保工廠」的企業名片。

緊扣時代脈搏,向綠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這些年來,大冶市環保督察整改如利劍出鞘,不遺餘力緊抓行業整治,推動落實「雙碳」戰略、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新」向「綠」全面提升。

經過艱辛的探索和轉型的縱深推進,曾經的資源枯竭城市成功逆境突圍,實現了由依賴資源到超越資源的華麗轉身。從吃「資源飯」到吃「生態飯」,從生態修復治理到產業低碳轉型,大冶持續多年強勢發力,造就了礦冶名城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打造了點「綠」成「金」的山水風光,榮獲了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書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篇章。

記者:柏薔薇

責編: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