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年薪69萬,固定收入佔7成,深圳醫院的薪酬改革嘗試

醫生應拿多少錢?這筆錢該怎麼發,才能減少過度診療,同時激發工作積極性?

醫院薪酬體制直接影響診療行為,也是醫改的重要內容之一。今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提到要提高醫生固定收入佔比,突出公益性,並重視兒科、感染科等科室的薪酬分配。

對醫療機構來說,推行薪酬改革不得不解決醫院營收如何閉環、怎麼避免「大鍋飯」帶來的個體「躺平」,以及更為艱難的、怎樣對既得利益者進行重新調整等問題。近日,記者前往深圳市,對相關醫療機構進行了採訪。

12月10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12月10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

薪酬探索:讓固定收入佔大頭

進入門診醫技樓一直往里,是一條長長的「醫院街」。

12月10日10點,一位工作人員正在街心的小廣場就雲膠片做演講,一些候診者在台下傾聽。小廣場平日用於健康宣教,也會有急診醫生傳授市民心肺復甦技術。

診療區域設置在街道兩側。首次就醫的患者,會被推薦進入第一間全科醫學科首診。緊挨著的是「病人關係科」,用於調解醫療投訴糾紛,內部設計更像常見的政務大廳。

201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全額投資引進香港大學現代化管理模式,建立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從空間設計和科室名等細節處,可感受到這家醫院與一般內地醫院不同,內部體制的差異或許更大——該院醫生平均年薪為69萬元,是當地社平薪金的4.8倍,其中固定薪酬佔70%,績效考核為30%。

薪酬制度直接影響醫生的診療行為,亦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一環。

一般而言,績效收入在醫生的收入中佔到大頭。記者採訪了兩位北京三級醫院的醫生,其績效薪金的佔比在6-7成左右,明顯高於固定薪金。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黨委書記徐小平展示的一組內部數據中,列舉了北京、四川、浙江三地的三所知名三甲醫院的人員薪酬結構,顯示固定收入佔比在20%至47%左右不等。

2021年,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中提出「嚴禁下達創收指標,不得將醫務人員薪酬與科室、個人業務收入直接掛鉤。」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提到「注重醫務人員穩定收入和有效激勵,進一步發揮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

今年8月,雷海潮圍繞《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醫療改革內容提到,要進一步調整醫務人員的收入結構,主要是提高固定收入佔比,突出公益性。

「光做人事制度改革,醫院搞不下去」

「我們自2012年運行以來就實行一套全新的人事薪酬制度,以固定薪金為主、績效為輔。績效考核以員工工作表現、成本控制、質量與安全、患者滿意度為主,與科室的創收、藥耗收入脫鉤。」徐小平告訴記者,在績效考核時,該院考慮醫生的工作負荷,如工作時長,而不是創收能力,「譬如兒科不掙錢,但看病人時間更長,醫生照樣拿很好的績效。」

這也涉及薪酬改革的另一個點,科室差距。「金眼科、銀外科、累死累活婦產科」等段子流傳頗廣,一位醫生告訴記者:「科室之間收入的差別,就像行業之間的收入差別一樣大。」

雷海潮今年也提及,「從制度上解決公立醫院薪酬分配問題,通過機制來調整補齊短板,推動醫療機構不同科室、不同崗位薪酬更加合理,尤其加強社會所需、長期難以得到加強和發展的短板學科和專業,如兒科、感染科、麻醉科、病理科、精神衛生科、護理專業等科室的薪酬分配。」

徐小平告知,該院同一職系、薪級的員工在不同科室的固定薪酬相同,保障兒科、全科、產科等相對弱勢科室醫務人員的收入待遇。綜合加權係數用來調整不同科室之間同崗同級人員的績效薪金差距,目前普遍控制在1.8倍以內。

薪酬改革的好處似乎顯而易見。徐小平稱,醫生對薪金有預期後,不再需要通過過度診療來謀取更多績效;績效與創收脫鉤,科室主任也更願意將臨床技術傳給年輕醫生。上述接受採訪的北京醫生則表示,應當縮小科室收入差異:「各科都是在解決自己領域的重要問題,本身能有多大區別?這種差異容易被利用,有的院領導更願意對自己的學科投入更多資源,其他科室敢怒不敢言。」

與此同時,薪酬改革也面臨其難點,採用新的薪酬結構,醫院必須解決兩大問題:經濟上如何維持運營,醫生「躺平」怎麼辦?

「光做人事制度改革,這個醫院就搞不下去。」徐小平表示。該院採取的是「自主設崗、自主定薪、自主招聘」,對於績效考核不達標的醫生可以予以解僱,既往有類似案例;內部分配上整體傾斜於醫生,而護理、行政等其他崗位的收入相對拉低。

在經濟邏輯上,該院通過提高門診診金、住院按床日病種打包付費等方式,提高醫院醫療服務收費,以彌補收入上的缺口。收入減少與服務提價之間的平衡經過了一個艱難的摸索過程,「很難,也要和醫保局談,爭取到政策支持。」

但該院也因其特殊的性質,在改革中面臨更小的阻力——其打包收費價格的設定得到政府機構的特批,薪酬體制是從0開始建設,無需對已成形的體系大刀闊斧。

被問及其他醫療機構薪酬改革從何入手時,徐小平說,「傳統薪酬體系進行改革確實很睏難,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要小步慢跑,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可以做‘加法’,帶量採購把藥品耗材的費用降下來,醫院提高醫療服務收入,可支配收入高了之後,再去改就不一樣了。」

廣東省醫院醫療服務收入佔比達35%

12月10日下午,圍繞三明醫改經驗推廣,國家衛健委在深圳召開新聞發佈會。廣東省、廣州市及深圳市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當地包括集中採購、價格調整、薪酬改革在內的醫改情況。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劉利群表示,2022年以來,廣東省財政衛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億元左右,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10%左右。該省完成500多個藥品和10餘類耗材省級集采,平均降幅超過40%;調整價格項目3461項。目前,廣東省醫院醫療服務收入佔比提高到35%,居民個人衛生支出佔地區衛生總費用比重保持在26%以下。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陳清介紹,深圳市拓寬財政、醫保、價格等薪酬保障來源,優化不同等級醫療機構之間、醫院不同科室之間薪酬的差距,逐步縮小獎勵績效薪金佔比。

該地取消藥品加成,落實48批次藥耗集中帶量採購,承接3批次省際聯盟集采,開展7批次耗材價格談判,節約採購金額140個億。當地調整了近5000項醫療服務價格,提高診查、護理、治療、手術等服務價格,重點支持護理、兒科、中醫等學科的發展,提高的部分主要由醫保基金來承擔,2023年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入佔比提高到34.4%。推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為主的多元復合支付方式,付費的病例佔比達到99%以上。2023年公立醫院財政補助收入佔比達到27.4%,全市公立醫院均沒有負債運營。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