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億:寫作和我的人生相掛鉤

    馬億,1992年生於湖北黃岡。著有小說集《遊蕩者》《理想人生》《親愛的爸爸媽媽》,長篇小說《隱身者》。獲第四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北京市文聯創作獎等獎項。小說集《遊蕩者》入選中華文學基金會「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

    不同於那些從小接受文學熏陶的作家,馬億的文學啟蒙似乎來得有些晚。成長於湖北黃岡一個名叫浠水的小縣城,少年時期的他並沒看過幾本課外書,上課和考試佔據了他生活的全部。直到上大學後,他第一次感到擁有了無人看管的自由,「像是被拉緊了很久的橡皮筋,不自覺地就鬆了下來」。

    現在回想起踏上創作之路的起點,馬億將其形容為某種「叛逆」。在大學,他開始談戀愛,和室友一起逃課,直至實在是無所事事,便在學校的圖書館里悶頭看書。就這樣,他慢慢有了寫作的興趣,並一發不可收。嘗試著寫了幾個短篇小說後,馬億開始用電子郵箱四處自由投稿,陸續發表在雜誌上。畢業前夕,他的作品獲得了第四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並得到了去某出版社實習的機會。

    就這樣,一個理工科青年踏上了屬於他的文學之路。

    對人生命運的紙上思索

    2020年,馬億入讀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作家研究生班。2023年,他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遊蕩者》出版。

    在《遊蕩者》的序言中,作家彭學明說:「馬億的每一部作品,都沒有按規矩出牌。比如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等,都不是大眾化的套路。不是情節推動故事、故事塑造人物、人物凸顯主題,而是信馬由韁,想停就停,想走就走。人物也好,情節也好,故事也好,主題也好,都像集束的散彈,看似漫無目標,實則發發命中。」

    《遊蕩者》中收錄的12部中短篇小說,時間跨度長達6年,構成了一幅反映當代青年群體精神面貌的人物群像圖。最早的一篇《親愛的爸爸媽媽》發表於2015年,當時馬億大學尚未畢業,筆下的人物和故事還帶著一絲鄉土小說的味道;同名小說《遊蕩者》發表於2021年,聚焦於兩個漂泊於城市的青年「遊蕩者」。馬億說,本書中收錄的很多篇目在創作之初並沒有太多深刻的想法,是當時憑著感覺寫:有時先誕生出一個人物或場景,有時先有大致的故事走向,「在寫作的過程中,會逐漸地找到感覺」。

    當被問及目前最滿意且最能代表自己的作品時,馬億選擇了兩部中篇小說,其中之一便是《遊蕩者》。寫這部小說時,他正試圖從4年的北漂生活中放慢節奏,第一次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北京這座城市,「這是我北漂這幾年,對自己和所處的北京的一種紙上思索,描繪了一種個人和環境的關係」。另一部則是還未發表的中篇小說《趁墟》,馬億以在廣州3年的生活為底本,進行對當下同齡人生存狀態和人生偶然的書寫,將對個人在城市中的命運流轉的思考蘊含其中。

    隨著創作的深入,他的作品篇幅也從短篇逐漸向中長篇拓展。目前,他已完成了3部小長篇,首部長篇小說《隱身者》預計於2025年出版。「短篇小說的篇幅有限,好的短篇小說閱讀起來會很快地‘上頭’,而且這種感覺能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有點兒像是喝白酒,見效快。但這‘酒’要是不純,摻雜了別的東西,真喝酒的人,一口就能嚐得出來。」馬億表示,「讀長篇小說可能更像喝啤酒,可以一邊擼著串兒,一邊聊著天慢慢喝,但是喝多了也能‘上頭’,當然比白酒慢得多。」

    「至於創作,短篇小說裡面的情節和人物基本是無可遮蔽的,得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和路徑,往前衝,得有真想法,不然很容易就掉進平庸溫吞的陷阱里。寫優秀短篇小說的作家,某種程度上得是‘詩人’。而中長篇小說的寫作,因為體量的原因,某些時候可以優哉遊哉,耽誤一會兒,留戀一會兒,只要是往前在行進著,閱讀者是有這個預期來忍耐的。」馬億說。

    寫作是一種生活和度過人生的方式

    馬億認為,小說創作不能有憑空而來的虛構,一切都來源於現實,至於這個現實是否直接來自於作者本人,則並不一定。直面當下,力圖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里提煉出「詩」,是他目前在創作中最重要的題材取向。

    「在之前的一些寫作里,我刻意地少從自己身上來攫取寫作的題材,但是慢慢地,我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坑’。」馬億說,「如果一個題材是因為跟寫作者貼得太近而導致寫作者無法處理,或者特意避開,這是寫作者的能力達不到。可能有點兒極端,我現在就是想直接從我個人身上挖掘,以形成某種寫作風格。具體是什麼風格,目前我也說不好,得寫出來看。」

    在馬億看來,寫作確實是一道「窄門」,「將寫作作為一種工作之餘的愛好,你收穫幸福的可能性比較大」,就連他自己現在也還難以做到生活和創作的完全平衡。而對於有誌於踏上文學道路的青年創作者,馬億不願給出太多有指向性的建議,「寫作就是寫作,是一種生活和度過人生的方式,寫作需要祛魅。想寫作的人自然會去研究自己喜歡的方向、自己喜歡的作家和作品,就像人一旦口渴了,就會本能地去找水喝」。

    於他而言,寫作正是如此。自2014年在大三時發表第一篇小說算起,馬億已經在文學創作這條路上走了整整10年。他坦言,自己最初的寫作,無非是被印成鉛字發表、出版一類的「虛榮」所牽引,但連續不斷地寫了10年,身邊之前一起嘗試寫作的朋友所剩無幾,越發體會到寫作這件事本身的重量。「隨著工作、結婚,個人生活的不斷變化,慢慢發現,寫作已經逐漸變成了自己的立身之本,在某種程度上,已變成了自己的‘主線任務’,早就脫離了最初單純愛好的層面,是和自己的生活,往大點說,和自己的人生相掛鉤。」

    最近幾個月,馬億一直在謀劃寫短篇小說,重新把之前自己有感覺的一些短篇找來看,重新學習。「因為近期生活動盪,還沒實際動手寫。2025年的短期目標,就是重新寫出一批自己較為滿意的短篇小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鄭欣宜 記者 周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1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