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氾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
網絡流行語已成為當代年青人表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但與此同時,一些爛俗惡趣味的,甚至隱含暴力、歧視等內容的「爛梗」也悄然滋生,並大有向青少年群體蔓延的趨勢。
前不久,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朗·規範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此前,中央網信辦在《關於開展「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中強調堅決打擊7類突出問題,其中就包括打擊編造網絡黑話、惡意造梗,打擊通過拚音、諧音、指代詞等方式,惡意編造低俗爛梗、不良流行語,汙染網絡風氣的問題。
「有些網‘梗’因為被濫用而變得爛俗無聊,成為‘爛梗’,而有些‘梗’本身的內容很低俗,像前幾年流行的‘化糞池警告’‘絞肉機警告’,這種由嚴肅刑事案件造出來的‘爛梗’,缺乏對生命的尊重,甚至喪失道德底線。」山東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周妍說,這一代青少年不再只通過文字獲取信息了,短影片的普及讓他們可以輕鬆地獲取網絡中的內容,但也更容易受到網絡「爛梗」的影響。
網絡「爛梗」會給青少年帶來哪些影響?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41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氾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亂用詞彙和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被認為是主要的影響。讓青少年遠離網絡「爛梗」侵擾,68.1%受訪者建議加強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文化。
網絡「爛梗」向青少年蔓延
「你個老六」「雙肩包」,江蘇常州的90後家長陳興說,有時在小區里帶孩子玩,能聽到年紀稍微大些的孩子說這些詞彙。「剛開始還不太懂他們說的是什麼,後來上網查了才知道‘雙肩包’是由‘神經病’的首字母演化而來,‘老六’大意是指那些玩陰險手段的人。」
在北京工作的00後劉彤有個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她說像「寄了」「嘎了」之類的網絡流行語是弟弟比較愛說的,「大多是從遊戲中聽到的,之後就可能會成為‘口頭禪’」。劉彤說,自己平時瀏覽網絡信息比較多,大概能瞭解弟弟所說的「梗」,有些「梗」的含義不太健康向上,但對父母那輩人來說,很難理解這些詞是什麼意思,也很難判斷是好是壞。
網絡「爛梗」為何會在青少年中傳播?調查顯示,71.8%的受訪者認為是青少年觸網機會和時間增多,容易被網絡熱點裹挾;55.3%的受訪者認為是青少年出於好奇心理,玩「爛梗」以彰顯個性。其他原因還有:「爛梗」簡單有趣,易於傳播流行(46.8%);青少年對「爛梗」缺乏辨別力,不自覺使用(46.3%);周邊人都在用,為了融入集體(46.1%);只是為了好玩(19.8%)。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指出,網絡「爛梗」的滲透性越來越強,不僅有文字、圖片、表情包,有的還滲透到商品中,如文具、書包、文化衫,幾乎無孔不入,青少年接觸到「爛梗」的機會增多了。
「另外,從青少年的成長特點來看,網絡‘爛梗’對其有特別的吸引力。」孫宏豔表示,青少年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網絡「爛梗」可以使他們產生獵奇心理;另外,青少年還特別渴望得到同齡人的認同,會不由自主地使用同伴們喜歡的「爛梗」,從而形成「群體狂歡」;有的青少年特別喜歡與眾不同、彰顯個性,家長和老師說「不可以」的事他們更想去嘗試。「青少年群體還面臨著學業等方面的壓力,網絡‘爛梗’常常使他們獲得放鬆。因此,青少年會因為好玩、減壓而使用網絡‘爛梗’,使網絡‘爛梗’在青少年中傳播得格外廣泛和迅速。」
過半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氾濫會讓青少年亂用詞彙
安徽的小學教師蘇靜發現,學生中說網絡「爛梗」的現象比較常見,而且一旦有人開始說,會迅速在學生中傳播,即使跟他們強調不要使用網絡上的「爛梗」,也很難完全禁止。「網絡‘爛梗’大多內涵空洞、蒼白,如果任由這些詞彙在學生中傳播,會破壞他們正確使用文字的能力,影響他們的正常表達。」
周妍指出,網絡「爛梗」對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影響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聽說讀寫能力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還沒養成基本的漢語能力和素養時,就接觸到網絡「爛梗」,會影響個體學習規範的漢語和正式的表達,而且語言不僅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更是個人思維方式的具象化呈現,過早接觸網絡「爛梗」,會破壞語言邏輯和思維方式。
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氾濫會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進一步分析發現,受訪家長對此更為擔憂,比例為74.4%。
「那些被用爛了但不是很負面的‘爛梗’,我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是那些負面的、含有歧視意思的‘爛梗’氾濫,我就很擔心孩子學會那些不文明的話,影響和同學之間的交往。」陳興說。
網絡「爛梗」氾濫會給青少年帶來哪些負面影響?調查中,受訪者將出現詞彙亂用(52.5%)及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51.8%)排在前兩位。47.6%的受訪者認為會導致網絡語言代替正式表達、正式詞彙貧乏的情況,42.1%的受訪者認為會容易寫錯字、錯詞。其他還有:失去對優美語言的鑒賞力和運用能力(41.2%);盲目跟風追熱點,影響獨立思考能力(37.5%);把時間精力用在網絡上,破壞學習興趣(37.1%);有些「爛梗」具有攻擊性,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35.1%);有些網絡「爛梗」低俗無意義,影響青少年正確「三觀」的養成(31.4%);影響與他人良好溝通和交流的能力(30.4%)。
孫宏豔認為,網絡「爛梗」氾濫不僅會破壞青少年準確規範使用語言的能力,更令人擔憂的是,「爛梗」背後的娛樂化傾向使青少年在轉發、評論、模仿的過程中,逐漸對其他事情也抱有娛樂至上的態度,面對嚴肅話題也一笑了之,即使是低俗的、不合乎道德規範的事情也認為「就是好玩而已」,失去判斷力和思考能力。
「更重要的是,不健康的網絡文化會深度侵蝕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影響青少年的精神狀態。」孫宏豔曾在調研中發現,不少青少年會把「廢柴」「廢人」掛在嘴邊,這些比較消極、比較「喪」的「爛梗」,使青少年容易形成比較消極的思維定式。
68.1%受訪者建議加強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文化
「小孩子說的語言一般是模仿學習來的,讓孩子好好說話,家長要以身作則。」陳興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家長要與時俱進,主動瞭解孩子在網絡上接觸的內容,為孩子辨別什麼樣的「梗」是不好的、不能說的,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蘇靜平時會瞭解學生常說的網絡用語背後的含義,幫學生分辨那些扭曲的、低俗的網絡「爛梗」,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語言。
雖然網絡「爛梗」在青少年中傳播,但並非所有青少年都熱衷於此。孫宏豔在青少年接觸「喪文化」的研究中發現,學習負擔重的學生對一些「喪文化」「爛梗」更感興趣。她認為,老師和家長要特別關注青少年成長中的困難、壓力等,關心青少年不同時期的心理感受與心理需要,及時解決青少年成長髮展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還要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觸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
「青少年喜歡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獲取認同、給自己解壓等。家長和教師要重視網絡現象、網絡亞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適時幫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網絡素養,同時也要特別注意一味批評反而可能觸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此外,孫宏豔指出,社交媒體平台也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主動發揮正向引領作用,把好語言、內容關,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網絡內容。
讓青少年遠離網絡「爛梗」侵擾,68.1%的受訪者建議加強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文化;57.6%的受訪者認為教師應加強對青少年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的引導;56.2%的受訪者建議家長以身作則少說網絡語言,併合理安排孩子的上網時間和內容。其他還有:創新教學方式,讓青少年認識到語言文字的美(55.9%);加強網絡平台監管和整治,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36.6%)。
「在互聯網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想讓孩子不接觸網絡、不受網絡影響不太可能,我們能做的是思考怎樣保護孩子。」周妍認為,非常需要加強對互聯網平台的監管。一方面,要加強對青少年模式下的內容審核,過濾掉爛俗的、不健康的網絡語言;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影片的配音和字幕都由AI工具生成,其內容不僅含有各種「爛梗」,還存在諧音字、錯別字,也會對青少年的語言文字表達產生負面影響。「互聯網平台要從技術上、機制上加強對內容的審核,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上網環境。」
周妍指出,學校教育要加強語文教育,從青少年的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出發,引導他們多閱讀經典文本,用更多優美的語言塑造他們的表達方式,增強對網絡「爛梗」的抵抗力。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青少年家長佔78.7%。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8.0%,二線城市的佔40.6%,三四線城市的佔16.6%,縣城或城鎮的佔3.5%,農村的佔1.3%。
(應受訪者要求,陳興、蘇靜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誌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1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