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美《生物安全法案》擱淺再證「中美脫鉤」是偽命題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近日,美國國會兩院軍事委員會公佈了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的最終協議文本。此前飽受爭議的《生物安全法案》「意外」未被列入其中,這意味著相關中國生物技術公司暫時不會被美國拉入「黑名單」。
今年9月,美國眾議院曾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生物安全法案》,以「國家安全」為名限制美國聯邦政府與外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合作,並特別列舉了5家中國公司。該法案如獲通過,將開啟中美在醫藥領域的脫鉤進程。而在本屆美國國會任期接近尾聲之際,該法案未被打包進國防授權法案進行審議,表明中美醫藥領域脫鉤並不現實。
近年來,隨著全球藥物研發外包服務(CXO)市場的迅速擴張,中國的CXO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所謂CXO是指製藥企業為了降低藥物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成本而將相關業務轉移給外包公司。中國的生物技術經過多年來的積累已經日漸成熟,現代醫藥產業鏈得到了快速升級。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總數超過1萬家,大宗原料藥產量約佔全球40%,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對於海外製藥商巨頭來說,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鏈物美價廉,是全球醫藥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隨著中國CXO行業的迅速崛起,如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等頭部企業也在美國的醫藥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紐約時報》曾報導稱,藥明康德參與了約1/4的美國藥物研發,為美國市場上數十億美元的藥物生產部分或全部主要成分。今年1月,藥明生物宣佈計劃將馬莎諸塞州的生產基地產能從4500升擴大至3.6萬升,全面運營後將為當地提供250個工作崗位。
中國CXO企業為美國醫藥產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美國反華政客眼中,這卻成了中國CXO企業的「罪狀」。今年1月,在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查提交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中,中國被描述為「尋求在未來的生物技術產業中佔主導地位」,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該法案要求,禁止聯邦政府和受聯邦政府支持的企業與包括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在內的5家中國企業合作。
美國政客只顧「反華一時爽」,對美國民眾的疾苦卻視若無睹。就在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生物安全法案》的同時,美國社會正在陷入一場大規模的「藥荒」。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22年,美國的藥品短缺已經達到了八年來的最高水平,僅在2023年第二季度,就有超過三百種藥品出現短缺。另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幾乎所有主要癌症治療中心都存在化療藥物短缺的問題,60%的藥劑師認為化療藥物短缺對他們的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藥荒」的壓力迫使美國不得不嚴重依賴藥品生產外包。202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藥品佔其進口總量的23%,中國也成為美國藥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可以想像,如果美國聯邦政府停止與中國CXO企業的合作,那麼大量美國民眾將陷入「無藥可醫」的境地。
從《生物安全法案》的暫時擱淺可見,美國政客也認識到了中美在醫藥領域無法脫鉤的現實。其實,這正是中美經濟結構深層互補的一個縮影。中國和美國分別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世界第一消費大國,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形式的封鎖圍堵、政治打壓只能導致兩敗俱傷。
但《生物安全法案》的擱淺並不意味著中國的CXO企業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在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或將迎來新一波高潮,從而進一步加劇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屆時,《生物安全法案》是否會捲土重來猶未可知。然而美國政客須知,如果繼續強推中美在醫藥領域的脫鉤,中國的相關企業固然會損失一定的市場份額,但美國民眾失去的則可能是健康和生命。
編審:蔣新宇 張豔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