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沒有消失」,在這裏,上萬名素人寫下身邊的故事

12月11日下午,「建造自己的房間」身邊寫作文學沙龍暨大賽頒獎在郎園VINTAGE虞社舉辦。今年9月19日-10月22日,小紅書發起「身邊寫作大賽」,共收到1萬多位作者的投稿。最終,誕生一名最佳敘「世」獎、兩名寶藏故事獎、兩名歲月紀實獎,並進行了現場頒獎。

「講故事的人沒有消失,聽故事的人也沒有消失」

活動以創作者親身演繹的「身邊三幕劇」引入。第一幕中,奶奶@我戀禾穀講述了自己書寫老伴生平的過程和感受:「17篇筆記,我都選擇在淩晨三四點鍾發佈,我把它當做和老伴的一次重逢敘舊。」第二幕中,電話銷售員@奔跑吧蝸牛敘述了自己失敗的銷售經歷和同事背上債款的無奈心酸,兩人相互安慰:在和生活的這場戰鬥里,絕不低頭。第三幕中,@casualah講述了奶奶梅英在大家庭的父權製下,打贏了一場後代隨母姓的鬥爭。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在致辭中表示,通過這樣一次大賽,強烈意識到這樣樸素的書寫是有意義的,對書寫者自身也很有意義。「我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說,講故事的人沒有消失,聽故事的人也沒有消失,至少在這裏就有一萬個,一定還有無數個。」

在首輪「寫作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對談環節,專家圍繞非虛構寫作、素人寫作、小紅書舉辦的身邊寫作大賽等展開討論。

活動現場,專家圍繞非虛構寫作等展開討論。主辦方供圖活動現場,專家圍繞非虛構寫作等展開討論。主辦方供圖

歷史學家王笛表示,過去我們往往認為,身邊日常的故事沒有多大意義,但有時普通人的經歷不亞於寫的小說、拍的電影,甚至比電影小說還要驚心動魄。

複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怡微表示,她注意到,小紅書里豐富的色彩、圖片的排布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很強。傳統的文學作品,經過平台呈現,會產生很多奇特的效果。

非虛構作家袁淩表示,這些創作者文本的完整度超過預期。「我相信,任何人都是有天賦的,只是缺少合適的機會。能夠在如此逼仄、碎片化的生活中,做有長度的記錄,讓我對人類的敘事能力增加了一點信心。」

「寫作成為更加隨性、自然的事情」

活動現場,《2024小紅書身邊寫作文學報告》正式發佈。報告顯示,過去一個月,小紅書收到了1萬多位作者超過23000多篇投稿,字數加起來約等於18部新華字典。最遙遠的故事來自厄瓜多爾,最古老的一個故事發生於600多年前。很多人會覺得小紅書是一個屬於年青人的平台,但比賽中也看到了很多老年人的身影。

寫作可以發生在CBD樓下的長椅,可以發生在臥室的梳妝台,或在通勤的公交車上。在小紅書上,寫作似乎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變成了一件更加隨性、更加自然的事情。

在「建造自己的房間」對談環節,身邊寫作者@奔跑吧蝸牛@我戀禾穀@雲溪講述了自己寫作的經歷以及在小紅書寫作的體驗。

多位身邊寫作者講述了自己寫作的經歷以及在小紅書寫作的體驗。主辦方供圖多位身邊寫作者講述了自己寫作的經歷以及在小紅書寫作的體驗。主辦方供圖

@奔跑吧蝸牛表示,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本身就是一個藝術。「我想把它寫下來,告訴看到的人,其實他經歷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有無數人正在經歷,給他帶來一點溫暖。」

@我戀禾穀表示,自己沒有寫作基礎,也沒有寫作習慣。去年6月6日在小紅書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就開始了寫作。「我會拚音,但打字很慢。我是先用手寫下來,再讀出來,用錄音轉成文字,再加標點、給文字排版。每天沒事基本能寫兩三千字,再分段發在小紅書上。」

@雲溪表示,自己本身就是小紅書的重度用戶,在開始寫作之前,把小紅書當做搜索引擎來用,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都會上去搜一搜、問一問。「那些發佈者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我向他們求助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很快能得到回覆,這個氛圍會讓我覺得很真誠。慢慢地,就想著把我的生活也分享出來。」

活動的最後,主辦方為身邊寫作大賽獲獎選手頒獎。@阿普的時刻《打響奔向自由第一槍》獲得最佳敘「世」獎,@Toni的福《重生之我在英國當陪讀》、@奔跑吧蝸牛《35歲從頭來,我在廣州打電銷》獲得寶藏故事獎,@我戀禾穀《老伴兒的生平》、@雲溪《在普高率40%的郊區,我女兒有她自己的「北下關」》獲得歲月紀實獎。

主辦方為身邊寫作大賽獲獎選手頒獎。主辦方供圖主辦方為身邊寫作大賽獲獎選手頒獎。主辦方供圖

「身邊寫作大賽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身邊,一個是寫作。」小紅書總編輯許磊表示,生活或許平凡,但每個普通人的日常都藏著獨特故事。同時,推出身邊寫作大賽也是希望讓更多人關注文字表達,尤其是文字在承載深度思考、傳遞細膩情感、激發想像和記錄生活方面的獨特價值。

據悉,包括最終獲獎作品在內的十餘篇參賽作品將收錄至小紅書第一本非虛構故事集,計劃在明年出版。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張磊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