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中國看病」帖子爆火,上海能否成為國際醫療旅遊目的地?

上月,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世界旅遊交易會上,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代表首次向世界推介了上海的國際醫療旅遊項目,吸引了參會者的目光。

圖說:社交媒體上有大量老外博主講述在華看病的經歷 來源/網頁截圖圖說:社交媒體上有大量老外博主講述在華看病的經歷 來源/網頁截圖

社交媒體上,搜索「老外在中國看病」,會出現大量對中國診療讚不絕口的帖子。「上海入境旅遊的蓬勃發展為國際醫療旅遊帶來重要機遇。」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上海市涉外醫療專科分會主任委員、海醫會國際醫療與特需服務專委會主任委員顧靜文說,作為亞洲醫學中心城市,上海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依託現有資源,上海正在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質國際醫療和康養目的地。

外國博主熱衷分享在滬看病故事

在中國「絲滑」的就醫體驗,已成為不少境外博主的創作素材。一個名為《英國爸爸在中國看病,效率爆表》的帖子在B站已有近50萬人次觀看。這位英國的網紅博主在影片中說,他的繼父遇到了健康問題,在英國三個月始終無法明確診斷。這次他帶著家人來到上海瑞金醫院,希望在這裏得到明確的診斷和治療。

圖說:英國博主拍攝在瑞金醫院就診的影片 來源/影片截圖圖說:英國博主拍攝在瑞金醫院就診的影片 來源/影片截圖

影片中,他的繼父坐在輪椅上,無法行走。他無奈地說,當地醫生認為他是肌肉問題,但他覺得不是。如果要做磁共振,需要排隊26個星期;如果要拍X光片,需要等待大約8周。儘管基本醫療在當地免費,但漫長的等待還是讓一家人覺得「crazy(瘋狂)」。

圖說:葉醫生用流利的英語與患者溝通 來源/影片截圖圖說:葉醫生用流利的英語與患者溝通 來源/影片截圖

在上海瑞金醫院,博主一家走入國際醫療部,接診的葉庭均醫生用流利的英語和他們交流,並安排了磁共振檢查。醫生告訴博主一家,應該是腰椎問題,很多老人都會遇到。根據檢查結果來看,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能需要手術。博主一家離開時,盛讚醫生的英語水平和醫院的效率。

醫療和旅遊,為什麼能捆綁在一起?新華醫院品牌拓展部主任施嘉奇告訴記者,「國際醫療旅遊」這個概念有兩個認識誤區。首先,它並非旅遊途中「順便看病」,也不是生活在中國的外籍人士在中國看病,而是患者跨越國界前往他國尋求醫療服務的行為。

其次,很多人認為國際醫療旅遊是另一種意義的「特需門診」,病人少、收費貴,其實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國際醫療旅遊的特徵是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高質量的服務體驗、與國際醫療接軌的學術合作以及多元化的支付結算方式,這樣才可能吸引國際患者來華就醫。

圖說:顧靜文接待患者諮詢 來源/華山醫院提供圖說:顧靜文接待患者諮詢 來源/華山醫院提供

「過去,很多外國人病了會選擇回國治療,如今,上海的國際醫療服務已獲得不少外籍患者的認可。」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顧靜文一步步見證著上海國際醫療服務的發展。據她介紹,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成立於1989年,是國內最早提供涉外醫療的機構之一,已累計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患者提供了超過100萬次門急診服務,是上海收治外籍住院患者最多的醫療機構。去年,門診患者就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得益於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手外科、康復科、感染科、皮膚科等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圖說:德國母親發帖感謝中國醫生 來源/網頁截圖圖說:德國母親發帖感謝中國醫生 來源/網頁截圖

一名來自德國的5歲偏癱男孩跟隨母親來到中國尋醫,在華山醫院接受了中國原創的神經移位手術,其癱瘓左臂成功連接至健康的大腦。孩子的母親說:「這是中國醫生的首創技術,手術一定要到中國來做!」

還有一位被海蜇「誤傷」中毒導致下肢壞死的德國患者,本來是來華山醫院截肢保命的,可骨科醫生看了卻搖頭:「截了可惜,還能治一治的。」就這樣,醫生們給自己「找起了麻煩」,通過多學科會診,給患者清創、抗感染等多重治療,經歷了十多次的清創、植皮等手術,最後成功保住了下肢,站著走出了醫院大門。「起初保險公司有質疑,就把病曆資料拿給國外知名專家評估,對方均表示,華山醫院的操作流程、救治方案均無任何問題,治療結果堪稱奇蹟,保險公司聽後馬上就理賠了。」顧靜文說。

政策力撐,公立醫院打響國際醫療品牌

2020年,上海在包括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在內的社會辦醫中選出10家試點機構和10家種子培育機構啟動國際醫療旅遊試點。在開展試點工作的過程中發現,打造上海醫療國際品牌不能只靠非公醫療,公立醫院集聚著全市最高水平醫療技術,因此,上海去年9月又將國際醫療旅遊試點進一步擴展至高水平公立醫院。

時隔一年後,華山醫院、中山醫院、華東醫院、複旦兒科醫院、瑞金醫院、仁濟醫院、新華醫院、市一醫院、市六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龍華醫院、國婦嬰、一婦嬰共13家醫療機構被正式授牌成為「上海市公立醫院國際醫療旅遊試點單位」,目前已全部完成「國際醫療部」掛牌工作。

今年10月1日,上海市地方標準《國際醫療服務規範》實施,標誌著上海國際醫療進入規範化發展新階段。10月25日,上海發佈《深化本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創新國際醫療旅遊服務模式,拓展國際醫療旅遊服務市場。

由於是試點,沒有模板,各家醫院放開手腳,各顯神通。

圖說:馬來西亞媒體報導凱拉來上海就醫的故事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圖說:馬來西亞媒體報導凱拉來上海就醫的故事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

在肝移植領域,上海仁濟醫院是全球知名的醫療中心之一。馬來西亞的1歲8個月寶寶凱拉自出生後便飽受黃疸困擾。即使在當地接受手術,還是反復出現發熱、黃疸等症狀,肚子也越來越大,只有肝移植手術才能挽救她的生命。從馬來西亞到上海跨越近3700公里,凱拉今年在上海仁濟醫院的肝臟外科接受了來自媽媽的部分肝臟。一個肝兩個人用,凱拉在上海獲得新生,馬來西亞當地媒體用大篇幅報導了這個故事。

上海新華醫院開展國際醫療旅遊試點工作以來,在高難度脊柱側彎、宮內兒科疾病診治、視網膜母細胞瘤、小兒外科等領域開展治療。該院鏡朗國際醫療部打造了跨境就醫患者從簽證支持、結算服務到多語種服務等一站式國際旅遊醫療試點的服務模式。

圖說:新華醫院楊軍林教授查房圖說:新華醫院楊軍林教授查房

14歲的印度少年患上極為罕見的「僵人綜合徵」——抗甘氨酸抗體陽性的進行性腦脊髓炎,脊柱側彎幾乎對折,嚴重影響心肺功能。他曾被多個國家拒診,最終來到中國上海,至新華醫院求醫。今年1月,印度少年由脊柱中心楊軍林教授主刀完成了重度脊柱側彎後路矯正術,成功渡過圍手術期各類難關,得以順利康復。目前,他已能夠擺脫助行器自行站立行走,身高也從術前138cm增加至162cm,長高了24cm。

俄羅斯的女孩吉寒娜患上了視網膜母細胞瘤,當地醫生遺憾地告訴孩子母親,眼球大概是保不住了。經病友介紹,母女倆來到上海新華醫院尋求最後的希望。

中醫藥治療也是國際醫療旅遊獨特的魅力所在。像拔罐這一傳統中醫療法在歐美體育娛樂圈已經火了很多年,擁有一大批海外「中醫粉」。2016年,美國有線電視網就在「20個來華旅遊推薦」中,將中醫診療列入榜單,還重點介紹了龍華醫院。

多層次服務體系建設尚需加速

數據顯示,2024年的前三季度,13家試點的三級醫院國際醫療部的門診累計服務人次同比增長約25%。有多個國家的患者專程來上海就診,包括荷蘭、波蘭、格魯吉亞、俄羅斯、烏茲別克史丹、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疑難患者。

發展國際醫療旅遊,對上海意味著什麼?施嘉奇認為,堅持公立醫院公益原則的前提下,打開國際視野,加入到全球醫療競爭的大浪潮中,不僅可滿足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還有助於改善營商環境,提升一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圖說:全新啟用的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門診新片區圖說:全新啟用的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門診新片區

在顧靜文看來,上海已具備發展國際醫療旅遊的良好基礎:探索起步早,有著「先行」優勢;交通發達,國際交流便捷;此外,上海擁有大量國際化人才,醫生英語水平高,還有不少會講法語、日語、德語等語種的醫生,能夠提供良好的語言溝通服務。

當然,國際醫療旅遊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仍會存在一些障礙。比如,醫療知識十分專業,不能有一點偏差;又比如,發展國際醫療還要更多地依靠保險的渠道,特別是商業健康險。

中山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陳丹在名為《「國際醫療旅遊」中山經驗》的演講中談到,多語種的服務是國際醫療部區別於特需醫療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中山醫院國際醫療部在中文、英語、法語、日語等語言服務方面沒有太大的障礙,但是對於一些小語種,由於患者量不是很大,只能採用機器翻譯。

中山醫院國際醫療分為兩塊,總院的國際醫療部定位嚴肅醫療,位於鬆江的佘山旅遊區定位健康管理。2023年,醫院全年接診境外患者的數量超過3500人次。醫院在努力打開預約端,但是受到公立醫院體制內運營管理、採購系統等各種限制,口徑還不夠廣、不夠精準,還需要不斷完善。

圖說:新華醫院鏡朗國際醫療部圖說:新華醫院鏡朗國際醫療部

「對於翻譯的問題,我們可以請到專業的翻譯老師,在關鍵的時刻協助醫患交流。當下更需要拓展與商業保險的合作,暢通理賠渠道。」施嘉奇告訴記者,外國商業保險的「代碼」跟國內不同,報銷路徑不同,由於保險品種繁多,無法一一對接,這是製約國際醫療旅遊發展的一個因素。目前,新華醫院正在佈局國際醫療服務質量認證和國際商業健康保險支付制度。

在首屆東方健康管理學學術會議上,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付晨表示:「外國人來中國旅遊,上海可能是其中一站,但估計不是最喜歡的目的地,他們更喜歡去西安、杭州、北京。醫療和旅遊如何相互賦能,要在全國的範圍來考慮。」

從影響力來看,上海的高水平醫院與國際上的高水平醫院相比仍有差距。從發達國家專程來中國看病的患者還不多,由於對中國不熟,語言不通,他們更傾向於去歐美。目前國外患者在華就診的情況還是旅途中突發疾病為主。這兩年,隨著國內一些名科和名醫的知名度上升,加上海外博主的傳播,來中國就醫的外國人漸漸多了。「拿一個學科、病例數、治療效果、醫療質量指標來比,我們不比發達國家差,但是我們的國際影響力還差很多。主要是我們沒有那麼多國際病人、國際醫生和國際指南。」付晨坦言。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