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言道|世界何以「同球共濟」?

中新網12月12日電 題:世界何以「同球共濟」?

「讓‘同球共濟’、團結協作、互利共贏成為時代主旋律。」

12月1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在會見來華出席「1+10」對話會的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時,習近平主席提到了一個極具中華文化底蘊的概念——「同球共濟」。

如何理解「同球共濟」?

今年4月,在會見美國國務卿比連肯時,習近平指出,「地球就這麼大,人類面臨這麼多共同挑戰。中國古人講‘同舟共濟’,我看現在需要‘同球共濟’。」

此後,在不同場合,習近平多次談到「同球共濟」的精神。

——在出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週年紀念大會時,他指出,我們要以同球共濟精神珍愛和嗬護地球,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生存的樂土;

——在集體會見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70週年紀念活動的外方嘉賓時,他強調,要以「同球共濟」的精神,凝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泛共識;

——在訪問巴西期間,他說,中巴作為發展中大國,要帶頭共商共議,推動「同球共濟」,合力應對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全球性挑戰。

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面對前所未有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習近平一次次用「同球共濟」,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答「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整體趨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經濟全球化面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嚴峻考驗,世界各國是合作還是孤立,是團結還是分裂,是拉手還是鬆手?

此次會見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 ,習近平深刻闡釋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係,以及推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中國擔當。

「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既損人也不利己」「各國應該把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視為取長補短、互利共贏的好事,而不應該視為風險」……

何以「同球共濟」?習近平的生動闡述,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淺出。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同球共濟」的倡導者,更是行動派。

今年以來,中國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國範圍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立己達人,兼濟天下。

今年,中國提出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夥伴行動」,宣佈給予包括非洲在內40多個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為實施這一重大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主要經濟體;中國宣佈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被稱為近年來中方面向「全球南方」、面向全球發展合作所提政策舉措的一次體系式整合。

上個月,在APEC利馬會議上,習近平說,「中方歡迎各方繼續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同中國經濟共同發展,為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各國現代化共同努力。」

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這是世界各國民之所望,也正是「同球共濟」行之所往。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製: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籌:馬學玲

|執筆:闞楓

|校對:孫靜波

|視覺:雷宇竺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