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調水 |「數」看丹江口(下)

上期回顧:十年調水|「數」看丹江口(上)

本期看點:「水質安全守護人」「科技里的奮鬥青春」

編者按:

2014年12月12日,一條從南到北的「天河」正式通水,它以湖北省丹江口水庫為起點,總長度超過1432公里,跨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四省市,連接了26座大中型城市,極大地改善了超過一億人口的生活用水狀況。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全面通水以來的10年間,南水北調工程不僅緩解了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還在生態環境改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線水源公司),工程師們正在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對丹江口庫區進行全域監測。中線水源公司承擔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其核心任務就是確保中線水源的工程安全、供水安全以及水質安全。

水質安全守護人——桃花水母為他們的工作「代言」

桃花水母形狀酷似桃花,對水生態環境要求極高,其生存環境必須無毒無害、清潔無汙染,因此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程靖華表示:「桃花水母的出現證明了丹江口水質環境的顯著改善,也是對我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保護工作的有力肯定。」

程靖華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供水部副主任,負責丹江口庫區的水質安全監測工作。每天清晨,當城市還未完全甦醒時,他和團隊便已出發前往各個水質監測站點採集樣本,並將樣品迅速送回實驗室分析微生物含量、重金屬濃度及有機汙染物等指標。

丹江口作為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之一,其水質數據收集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任務。為了高效掌握水質信息,中線水源公司建立了一個由中心實驗室、32個水質監測斷面以及7個自動監測站組成的網絡系統。這些自動站每4小時就會收集一次關鍵區域的數據,並上傳至數字孿生平台。「通過這套完整的水質監測體系,我們能基本掌握整個庫區的水質狀況。」程靖華解釋道,過去完成水質檢測報告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現在借助於先進的數字孿生技術,我們可以實時監控庫區內任何變化,甚至在發生汙染事件後也能迅速生成應急響應計劃,實現了水質安全的預測、預警、演練及預案製定等功能。

科技里的奮鬥青春——那些為南水北調水源地裝上智慧大腦的人

肖文韜是中線水源公司技術發展部的一名助理工程師,對於剛步入職場不久的他來說,能夠參與到丹江口數字孿生平台的建設當中,既是難得的機會,也是寶貴的學習經歷。起初,他認為這隻是一個簡單的展示頁面工作,但後來發現該項目涉及遙感解譯、人工智能算法開發等多個領域。經過數月努力,該平台不僅成功搭建起來而且還經受住了汛期考驗。

每一項技術創新背後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與貢獻。正是這樣一群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充滿活力且具備深厚專業知識的年青人推動了數字丹江口項目的成功實施。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也為南水北調這一偉大事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製:戴凡

製片人:楊丹

策劃:房小棋

統籌:易文利

外聯:李黎 黃新勝

攝像:李偉 謝誌飛

後期:謝誌飛 房林江(實習)

出品: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