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法院:民生侵權糾紛案中涉「互聯網+」案件日漸顯現

新京報訊(記者張靜姝)日常生活中侵權行為時有發生,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12月12日,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昌平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系統梳理了《民法典》實施以來該院審理的涉民生侵權糾紛案件,通報案件審理情況並發佈典型案例。

通報會現場。圖源:昌平法院通報會現場。圖源:昌平法院

「部分侵權行為具有突發性及不可預測性,為當事人證據獲取、保存帶來阻礙。」通報會上,昌平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潘幼亭介紹道,隨著互聯網平台經濟的發展,以及新技術應用的廣泛普及,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不再局限於傳統的人身財產損害,涉「互聯網+」侵權案件日漸顯現,尤其是精神性人格權糾紛多發生於虛擬網絡,呈現出傳播源頭分散、網絡行為隱蔽等特點,往往需要借助技術鑒定等措施固定侵權事實,給受害者維權帶來極大挑戰。此外,侵權糾紛訴訟主體多元,多重法律關係並存的現像極為普遍。

潘幼亭還介紹 ,實踐中發現,群眾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但法律素養仍有不足,部分當事人「不認賬」「事後反悔」等缺乏誠信行為致使矛盾激化引發糾紛。此外,侵權行為發生後雙方達成的賠償協議簽署不規範也是該類案件多發的原因。對此,昌平法院提示廣大群眾規範自身行為,強化證據留存意識,及時通過拍照錄像等固定侵權行為,以明確責任劃分。鑒於侵權糾紛常發生於鄰里親友之間,法官呼籲村(居)委會等基層組織「調防結合」,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實現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化解」。同時,針對侵權假冒商品等案件,建議監管部門暢通投訴渠道,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此次通報會還圍繞居住安全、小區物業管理、個人信息保護等群眾廣為關注的熱點話題發佈典型案例。

昌平法院表示今後將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公正高效審理執行好涉民生糾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小案件」講述「大道理」,以更有力量、更有溫度的司法球證引領社會風尚,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編輯 楊海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