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能否重現昔日榮光
2023年10月,時任Stellantis集團CE0一職的唐唯實(左)與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出席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從日產汽車、本田汽車和三菱汽車建立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到福特汽車宣佈計劃於2027年年底前在歐洲裁員,再到近10萬名德國大眾汽車員工大罷工,抗議降薪及裁員問題……今年以來,全球汽車市場陸續傳出企業裁員、降薪和「抱團取暖」的新聞。
「這些現象無不反映出,跨國車企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煩。」汽車行業分析師劉誌超對記者說,「站在全新發展的十字路口,無論是老牌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需要積極擁抱變化,及時作出調整。」
12月1日,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 CEO卡路士·唐唯實(Carlos Tavares)發出一紙辭職聲明,再次為這一趨勢寫下最新註腳,震動了整個汽車行業。
「唐唯實的辭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劉誌超直言,今年以來,Stellantis在全球市場的銷量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不過其整體的規模和技術積累仍處於行業前列。正如他所說,唐唯實的辭職,無疑凸顯出Stellantis當下面臨的市場局面比想像中更嚴峻,必須通過最高層換血的方式激發新的活力與動能。
「降本增效」頭號踐行者的落幕
作為擁有雪鐵龍、標緻、Jeep、菲亞特、瑪莎拉蒂、道奇、阿爾法羅密歐等14個品牌的汽車「巨無霸」,2023年,Stellantis全球銷量達617萬輛(不含合資公司銷量),淨營收1895億歐元,淨利潤186億歐元,工業自由現金流129億歐元,調整後經營利潤243億歐元,經營利潤率達12.8%,併入選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位列第28位。
而唐唯實正是這些光輝成績的主要締造者——自1981年開啟職業生涯以來,唐唯實曾擔任雷諾戰略與發展副總裁,以及日產北美和南美市場負責人。2014年,他出任PSA(標緻雪鐵龍集團)CEO,以激進而爭議性的手段成功扭轉了集團的經營頹勢,並在隨後主導了PSA與FCA(菲亞特克賴斯勒汽車公司)的合併,最終推動Stellantis集團在2021年正式成立。
彼時,全球汽車行業已出現「價格戰」「廝殺激烈」的苗頭,為此在擔任Stellantis CEO期間,唐唯實通過大規模裁員、精簡產品線以及轉移生產與供應鏈至低成本地區,成功降低了Stellantis的整體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
記者瞭解到,自2019年推動PSA與FCA合併以來,唐唯實帶領下的Stellantis通過資源整合,裁員超過5萬人,裁員比例達到了15.5%;2023年,Stellantis採取了更大規模的裁員措施,當年4月向3.1萬名美國小時工和2500名固定薪資員工提供自願買斷方案,同年11月又向美國6400名非工會員工提供自願買斷計劃……
「更果斷的降本增效確實幫助Stellantis在短期內減少成本支出,提升了盈利能力。」劉誌超分析說,在唐唯實「降本增效」戰略的指引下,Stellantis於2023年成為歐洲最賺錢車企併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與此同時,他本人也收穫了3650萬歐元的天價年薪。
然而今年以來,Stellantis的發展情況卻急轉直下。今年三季度財報顯示,Stellantis的營收同比下滑27%至330億歐元,出貨量同比下滑20%。其中,北美市場交付量同比下降36%至30萬輛,跌幅在各大區域市場中為最高。
另有數據顯示,Stellantis今年第三季度在美國的銷量同比下滑20%,連續5個季度下滑,銷量為自PSA與FCA合併以來的最低水平。要知道美國市場一直是Stellantis的「利潤奶牛」,2023年的營業利潤率高達15.4%。
不過,Stellantis在北美陷入業務困境,並非集團尋找CEO繼任者的直接原因。一位與Stellantis集團董事長約翰·艾爾坎(John Elkann)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透露:「尋找新CEO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高層意見不一’或是唐唯實離任的直接原因。」
外媒報導稱,Stellantis董事會認為唐唯實行動過快,且更注重短期解決方案以挽救其聲譽,而並非以集團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進行決策。「唐唯實注重的是短期利益,而非集團的長期利益,並因此激怒了董事會的其他人。」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說。
而在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看來,唐唯實的離職折射出Stellantis深陷多重困境。儘管唐唯實是燃油車時代的功勳人物,然而面對洶湧而來的智能化、電動化浪潮,其「無情的成本削減措施」並未能迅速適配。
「雖然Stellantis旗下品牌眾多,但唐唯實的‘降本增效’戰略過於專注財務表現,進而壓縮旗下品牌的產品線和研發投入規模,導致集團整體在智能電動汽車的研發投入、新產品推出上滯後於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這也致使其全球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業績成績未達預期,最終引發高層不滿,成為其卸任的關鍵導火索。」張翔說。
「唐唯實的離去,標誌著Stellantis舊時代的落幕。」張翔表示,Stellantis需要新任掌舵人破局並重塑發展戰略,加大智能、電動領域的研發投入、理順上下遊供應鏈、化解地域市場難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汽車市場的激戰中重歸正軌。
對華戰略是否會生變
儘管不少消費者對於Stellantis並不熟悉,但其旗下的標緻、雪鐵龍和Jeep等,卻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幾個合資品牌。2014年,其合資企業神龍汽車(東風集團與PSA合資企業)達到70.48萬輛的年銷高峰。
然而,隨著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的快速崛起,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轉型速度較慢的標緻、雪鐵龍和Jeep受到了不小的衝擊,Stellantis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急轉直下。2023年神龍汽車全年銷量為8.03萬輛,同比下滑35.81%。
在「降本增效」策略的指引下,針對這一局面,2022年7月,Stellantis宣佈將採用輕資產方式在中國發展Jeep品牌,並與廣汽集團協商終止本地合資企業;同年11月,廣汽菲亞特克賴斯勒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菲克」)正式申請破產,此後,Stellantis專注於在中國分銷Jeep品牌的進口汽車。
2017年,廣汽菲克曾創下22萬輛的年銷高點,但隨後逐年下降,2021年其年銷量僅為2.01萬輛。如今,廣汽菲克長沙工廠結束了第4次掛網拍賣,儘管本次起拍價是上一次流拍價的九折,但此次拍賣依然遇冷,最終因無人報名只能以流拍告終。
「在廣汽菲克退場後,Stellantis在華業務僅剩神龍汽車。」張翔告訴記者,神龍汽車的主銷品牌是雪鐵龍和標緻,這幾年神龍汽車積極啟動「元」複興計劃,但還是沒能扭轉銷量下滑的頹勢。東風集團股份產銷快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神龍汽車累計銷量僅3.77萬輛,同比下滑14.77%。其中,2月和4月銷量分別只有6005輛和6022輛。
需要注意的是,Stellantis在華的發展困境,也與唐唯實對華左右搖擺的態度有關。「中國汽車品牌攻入歐洲是一場‘入侵’」「歐洲應當對中國電動車補貼進行調查」「中國車企在意大利生產汽車或迫使Stellantis關閉工廠」……上述言論均出自唐唯實之口。
但當美國和歐洲接連出台政策限制中國電動車時,唐唯實卻又在第一時間表示反對。同時面對銷量的持續下滑和智能化、電動化的掉隊問題,Stellantis選擇在中國市場彎道切入。
2023年10月26日,Stellantis投資約15億歐元獲得零跑汽車20%的股權,並在零跑汽車董事會獲得兩個席位。今年5月14日,零跑汽車宣佈,由Stellantis主導的「零跑國際」正式組建完成,該合資公司由Stellantis和零跑汽車分別持股51%和49%。
按照規劃,Stellantis擬借助零跑汽車極具創新和後者擁有的優秀成本效益的電動車生態,來幫助Stellantis實現「Dare Forward 2030」戰略規劃中的電氣化目標,同時,雙方也可能進一步探索對彼此互利的協同效應。預計「零跑國際」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對外出口業務。
如今,唐唯實的離任會不會影響「零跑國際」的未來?對於這一問題,Stellantis集團中國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的合資公司不會受唐唯實辭任集團CEO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0日,Stellantis集團與中國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共同宣佈——雙方將各持股50%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在西班牙薩拉戈薩建設一座大型磷酸鐵鋰電池工廠,投資高達41億歐元。該工廠計劃於2026年年底開始生產,規劃年產能可達50吉瓦時。同時,該工廠將按照完全碳中和標準設計,目前該投資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Stellantis集團方面表示,該合資企業的成立,將提升Stellantis集團在歐洲的磷酸鐵鋰電池先進性優勢,助力其在B級車和C級車細分市場持續發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耐用、更經濟實惠的電動轎車、跨界車和SUV。
「此次合作將我們與Stellantis集團的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相信,借助寧德時代先進的電池技術和卓越的運營專業知識,結合Stellantis集團在薩拉戈薩數十年的本地化商業運營經驗,該項目將成為行業的重大成功案例。」寧德時代董事長兼CEO曾毓群則信心十足地表示,寧德時代的目標是在全球推廣零碳技術,期待通過更多創新模式與全球合作夥伴開展合作。
企業應如何擺脫虧本的陷阱
唐唯實的離任也讓一些人開始思考「降本增效」的戰略是否符合當下的發展趨勢。為了能更好地控製成本,不少車企通過「裁員」「降價」等方式,試圖以價格優勢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價格戰’看似消費者得利,實則暗藏諸多隱憂,值得審慎剖析。」張翔直言,從短期市場表現看,降價能夠激活消費端,讓展廳客流量增加,不少持幣觀望的消費者被低價吸引,最終選擇購車,也讓產銷數據一時間變得頗為亮眼。
然而,深挖價格戰背後的成本削減,就會發現存在不少問題——部分車企為降低成本,選用低質零部件,車輛品控大減價扣;內飾材質變薄、觸感變差,關鍵零部件耐用性降低;消費者購車後維修頻次增多,使用體驗直線下滑。
「更重要的是,倘若因成本控制導致研發投入被壓縮,那麼車企的創新步伐將放緩。當前,汽車行業正處技術迭代關鍵期,自動駕駛、電池續航等領域的突破亟需大量的研發資金。若車企執著於當下的價格博弈,無暇深耕技術,從長遠看將會導致中國汽車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掉隊,錯失‘彎道超車’良機。」張翔分析說。
在張翔看來,過度「降本增效」、執著「打價格戰」絕非車企發展的長久之計,唐唯實的離任就是最好的例證。儘管通過大幅削減成本,Stellantis建立了強大的資產負債表,但是卻透支了未來的發展紅利。
當前,Stellantis正積極推進旗下14個品牌的電動化,目前已有25款純電動車型,並計劃到今年年底前再增加23款。預計到2030年,Stellantis將擁有超過75款純電動車型,並實現全球年銷500萬輛純電動汽車。
如今,「後唐唯實」時代的Stellantis能否扭轉在美國、中國等市場的頹勢,平衡成本、價格與品質,重拾創新精神,依然是一個未知數。對此,Stellantis集團董事會表示,任命新CEO的流程「正在順利進行」,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在此之前,公司將成立一個由艾爾坎領導的臨時執行委員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誌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