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協和醫學院修文物
修繕後的9號院門房。
百年前後外簷彩畫繪製對比。
修繕人員在屋面做防水施工。
修繕前破損的屋頂木構件。
弧形廊內簷彩畫。
修繕後的壹號禮堂內景。
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靠近長安街北側和王府井東側,一座綠瓦飛簷、雕繪精美的古典建築群,在現代高樓的包圍下,顯得隱秘而深邃。這就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1917年9月,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協和醫學院」)奠基建設,1921年9月落成並投入使用。該建築群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如仿清代官式宮殿建築的外觀、對稱的佈局等,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建築的理念和技術,如注重功能分區、採用先進的建築材料和設備等。因而其也有「中國式宮殿里的西方醫學學府」之稱,是中西合璧的經典建築。
協和醫學院舊址建築群於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協和醫學院以迎接落成百年為契機,陸續對壹號禮堂(1號樓)和9號院(包含2、3、4號樓及門房)進行全面修繕。2024年8月,第三期修繕項目完工,宣告為期4年的協和醫學院文物修復工作基本結束。
協和醫學院文物修繕項目負責人高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協和醫學院的文物是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文物,本次修繕首先是消除建築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時注重對文物原貌的研究、保護和恢復,達到保護、安全和美觀的平衡。
泰戈爾、「北京人」、林巧稚……都與這裏有關
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位於整個建築群中軸線的南端,坐南朝北,通過東單三條馬路與北部建築群隔開,自成獨立院落,呈「工」字形佈局,由前廳、禮堂和舞台3部分建築組成。
在20世紀,壹號禮堂是北京最有名的集會和活動場所之一,見證了協和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眾多重要事件。1921年9月,協和醫學院落成啟用系列活動在壹號禮堂舉行,彙集眾多中外名人。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梅蘭芳、胡適、魯迅、林徽因等人在此為他慶祝64歲生日;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停靈於此;1939年,作家林海音與夏承楹在此舉辦婚禮……如今,壹號禮堂也是舉辦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等活動的場所,一代代協和學子在這裏開啟醫學生涯,接續講述協和的故事,賡續協和文化。
與壹號禮堂隔著一條馬路對望的9號院內部,當時陳設了世界一流的實驗設備和器材,從事研究工作的也是知名教授和醫學大家。
1927年10月,協和醫學院解剖學教授步達生就在2號樓對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建立了一個人科新屬新種,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北京人」。中國生物化學和營養學之父吳憲在3號樓202房間開展蛋白質變性研究;林可勝的阿司匹林鎮痛機理研究、陳克恢的麻黃堿提取及其藥理學研究、桑治鴻的絨癌藥物根治研究都在這裏發生;張孝騫、張錫鈞、鍾惠瀾、林巧稚等醫學大家,也都在這裏留下身影。
跨越了一個世紀,協和建築群從未進行過全面系統的修繕。經現場勘察發現,壹號禮堂和9號院部分構件出現老化、嚴重腐蝕的情況,喪失了部分功能且存在安全風險。屋面簷口處滲漏雨嚴重,瓦件鬆動開裂;室內電氣設備設施陳舊老化,無法滿足使用需要且有安全隱患;室內裝修陳舊,影響文物建築價值表現。
屋頂、鎖具、管風琴……「最小干預」還原協和風采
修繕團隊施工單位現場負責人史玉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修繕的第一步是排險,即消除安全風險,比如瓦件斷裂掉落傷人的風險;第二是維護建築的功能,修復團隊與時間賽跑,控制了建築屋面的防水、防火功能喪失的趨勢和速度;第三,從文物保護角度,延長文物本體壽命,通過修繕更好地保護文物。
施工單位根據設計圖紙要求及勘察實際情況,對屋面大脊、垂脊、瓦件、簷頭等部位,進行了整體排查、編號、拍照,遵循文物修繕「最小干預」的原則,更換腐朽的望板及木構件,最大程度利用原始瓦件,剔除後期補配的不規則瓦件,按照原始瓦件形製開模燒製後,進行屋面瓦瓦(為古建築鋪瓦的工序——記者注)恢復。
協和醫學院建築整體外觀是中國傳統宮殿的樣貌,但主體採用了當時新興的混凝土和鋼筋材料。史玉龍介紹,長度約1.8米的簷頭部位是傳統的實木結構,它們與主體的混凝土結構僅靠一個約11釐米的凹槽連接。然而,歷經百年風雨,簷頭木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銜接處,由於「頭重腳輕」導致簷頭傾折。此次修繕,對該薄弱環節利用鋼製扁帶連接進行加固處理,但依舊保持了原有的整體建築形式和受力方式。
壹號禮堂和9號院的屋頂表面,原本僅採用屋面瓦件自防水,即依賴瓦件自身的密實性和抗滲性,以及瓦件間合理的搭接和密封處理進行防水。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吹雨打後,瓦件的抗雨水能力下降,木構件腐朽、傾折。此次修繕,在整體採用防水處理後,針對薄弱部位,即木構件與簷頭連接處,增加了兩層防水材料。
協和醫學院建築群用材極其考究。比如,琉璃瓦是由民國時期的官窯燒製的,門窗木材是來自東南亞的柚木,鋼材為美國卡耐基公司生產,鎖具、閉門器等五金件都由美國耶魯公司生產,門口的一對臥獅是豫親王府的遺物,是北京現存的唯一一對臥獅。
高樂說,項目各參建單位最大程度地恢復協和醫學院建築群原貌,比如根據歷史資料還原了燈具、門環、鎖具、門前臥獅、建築格局等。
以9號院的鎖具為例,修繕之前出現丟失、損壞的情況,為更好地還原協和風采,項目團隊聯絡了美國耶魯公司,但經多方諮詢得知,耶魯公司已被其他鎖具公司收購,且機械鎖已基本停產,鎖具模具也無法找到,只能專門訂製相應的模具……最終在參建各方的努力下,鎖具抵達施工現場。
以文物修繕為契機,協和醫學院還啟動了管風琴的修復工作。壹號禮堂擁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一架管風琴。2023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建造於1921年的協和管風琴在沉寂81年後,在壹號禮堂再度奏響。
繪製於1921年的彩畫重見天日
協和醫學院9號院3號樓的東西兩側弧形廊內,至今保留著建築初建時期的彩畫。自20世紀70年代起,弧形廊被改造為辦公用房,其內簷彩畫被隱藏於吊頂之中,不為人知。2021年,以協和醫學院落成百年為契機,弧形廊內吊頂被拆除,1921年年初繪製的彩畫重見天日。
9號院弧形廊是傳統廊式建築,結構複雜,包括多種梁架和構件,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月季圖案、中式山水畫、西式風景畫並置,還有與各樓連接處的多樣彩畫圖案,共同營造了和諧寧靜的視覺體驗。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說:「經文物專家鑒定,這是一處民國初年彩畫,兼具中西繪畫風格,其用心、用技、用料、用工之精深,成本之巨大,是彩畫中的精品。」
迄今為止,在北京發現的民國時期彩畫較少,能夠留存下來並被研究的少之又少。高樂介紹,協和醫學院的彩畫繪製工藝精湛,圖案樣式獨特,具有工藝形製和文化價值唯一性;在藝術表現上,借鑒並融合了中國傳統彩畫與西洋繪畫,反映了民國時期彩畫工藝的最高水準。
然而,如果站在廊下觀察這些剛剛重見天日的彩畫,肉眼可見彩畫積塵、顏料起翹脫落破損,這是古建築彩畫常見的病害;搭設腳手架近距離勘查,發現問題更複雜嚴重,有的畫面層繪製內容已經難以辨識;簷檁的檁背處積塵非常厚,已經完全遮蓋了彩畫表面,有的則形成了一層較為頑固的、難以進行常規物理清潔的硬殼狀結垢。
保留百年歷史滄桑感,「協和畫廊」修繕重生
2023年7月,弧形廊民國初年彩畫修繕工作正式啟動。
協和畫廊彩畫作為較少完整保存下來且繪製精美的民國初年彩畫,對於修繕團隊,尤其是首次參與這類修繕項目的青年技術人員來說,是一大挑戰。而協和畫廊彩畫的繪製內容、製作材料及工藝都存在其特殊性,在既往的古建築彩畫修繕項目中也沒有完全可參考的先例。
作為項目實施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壁畫彩繪彩塑藝術保護修復研究所所長高峰表示,團隊汲取研究院既往在彩畫、壁畫、油畫保護修繕、修復方面的經驗,開展了大量的文獻調研、勘查研究、分析檢測與修繕試驗等研究工作,這些工作也貫穿了整個項目始終。「我們不僅關注彩畫的保護,還深入挖掘彩畫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以實現研究型保護。」
高峰介紹,在對小額枋及雀替等部位的彩畫進行修繕時,團隊發現其被多層塗料所覆蓋。這是因為20世紀70年代弧形廊被改造為辦公用房,在做吊頂時使用了建築裝修用的醇酸漆塗料,且因為不同時期進行了多次塗刷,導致彩畫被完全覆蓋。
團隊首先嘗試物理處理方法,但在處理到最底層塗漆層時,發現該漆層已經與老彩畫緊密結合;於是不得不轉而採取化學方法進行試驗,謹慎剝離剔除,但發現漆層很難被軟化,無法確保彩畫在不受損害的情況下清除漆層。
為了獲取塗料與彩畫緊密結合區域的圖像信息,修繕團隊首次嘗試將高光譜成像技術應用於彩畫修繕工作,結合高清攝影技術,提取隱藏在塗料層下面彩畫的線條和顏色信息。此外,經過分析研究與專家論證,團隊創新採用可逆隔離層,在保護原始彩畫的同時,便於未來可能的再次修繕。
修繕團隊在彩畫隱蔽部位發現了幾處題記文字,其中一處寫著「京兆金榮排六又排小」。一名叫金榮的畫師參與了協和彩畫的繪製,並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經過查閱資料,工作人員發現金榮可能是後來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彩畫室工作的技術員,而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正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前身。歷史與當下,在這一刻交彙。
今年6月23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弧形廊民國初年彩畫修復後觀瞻活動在壹號禮堂和9號院舉行。修繕後的彩畫圖案簡約雅樸,線條流暢柔和,同時保存了百年歷史滄桑感,傳統裝飾紋樣與西洋花草圖案交融生輝。
重生的「協和畫廊」,將繼續見證協和新的百年傳奇。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納 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1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