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新文化「興」青年|盛世修文,青春力量賡續文脈華章

來源:現代+

有這樣一群人,投身於整理和研究曆代典籍,搭建起今人與古人溝通的橋樑。他們就是文脈「修書人」。他們的隊伍中,既有窮經皓首的學界泰鬥,又有厚積薄發的青年學者。

赫兆豐赫兆豐

南京大學文學院「85後」副教授赫兆豐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從大學開始,我一直在人文社科領域探索,與書籍和思想相伴是我的人生追求。」

遇上文脈工程,博士畢業化身「修書人」

赫兆豐生於1987年,從本科到博士,他一直學習和研究人文學科,最終也留在了南大文學院,繼續投入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文學、歷史,中國古典文獻學。在學生們的眼中,他為人隨和,上課認真負責,下了課堂,還能一起侃動漫與足球。

他性格內斂,喜歡沉靜、純粹的生活。在閱讀中,他能獲得與古人神交的奇妙體驗。他依舊記得第一次讀完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的感覺:字裡行間,像是被莊子汪洋恣肆的語言和想像力吸引進去了。因為一本書,他在學中文的路上越走越遠。

「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自2016年正式啟動,計劃用10年時間編纂出版3000冊的《江蘇文庫》,是目前規模最大、最完備的江蘇文化百科全書。也是這一年,赫兆豐博士畢業,他以文脈工程科研秘書的身份留校工作,投身到《江蘇文庫·文獻編》的編纂工作,成為一名「修書人」。

選底本就是千淘萬漉,吹盡狂沙始到金

《江蘇文庫·文獻編》編纂團隊中,既有像他的老師程章燦教授一樣的學界「大拿」,也有不少和他一樣致力於傳承文脈的85後、90後夥伴。

《江蘇文庫·文獻編》

江蘇自古人文薈萃,曆代江蘇人寫了多少書?哪些書具有傳世價值?文脈修書人得練就「火眼金睛」,方能沙裡淘金、去粗存精。「江蘇曆代典籍數量龐大,僅僅確定四部書目就花了兩年多時間,還經過反復嚴格的內部篩選、外部送審、會議審訂,六易其稿。」赫兆豐坦言,這個過程充滿了不為人知的艱辛。

影印出版的《丁卯集箋注》

除了整理與研究,他還嘗試從不同的視角講述中華文脈故事。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年來備受關注。在他的眼裡,「這個世界上同時存在著兩條大運河,一條是中國大地上流淌著的大運河,另一條是在中國古詩詞中流淌的大運河。」他與恩師程章燦教授編纂出版了《大運河古詩詞三百首》,從曆代詩詞總集和別集中千挑萬選,遴選出227位詩人的三百首作品,每首都加上了短小精悍的註釋和評析,深入淺出地為讀者展示「詩詞里的大運河」。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他說自己是幸運的

2023年5月20日,當時已出版的1002冊《江蘇文庫》亮相江蘇發展大會「文化江蘇建設論壇」。那也是赫兆豐第一次看到如此規模的成果集中展示。作為「修書人」,他與現場其他觀眾一樣深感震撼,同時,滿腔的成就感與自豪感溢於言表。

《江蘇文庫》出版成果

這「皇皇巨著」的幕後,是緊鑼密鼓的整理與研究工作。他說,自己沒有嚴格的生活和工作之分,不待揚鞭自奮蹄,即便是假期,也會有自己的讀書和科研計劃,「開個玩笑說,就是沒有下班時間。但能夠以自己喜歡的事情為職業,這些辛苦也就不是大問題了。」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赫兆豐說,他是幸運的,因為能一直走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上。

腹有詩書氣自華。流傳千年的文獻典籍,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像他一樣的年青人。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蔡夢瑩 劉靜妍/文 馬雲心 鮑紫媛/編導 呂正昕 張浩然 王光強/攝 呂冰希/後期 李卉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