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行動|安徽臨泉:家常小菜變身「致富菜」

  新華網合肥12月13日電(李東標 趙懷勇)初入口時清脆爽口,少頃,一股辛辣直竄鼻腔,待辣味一過,只覺齒間留香,回味無窮。這是不少人品嚐過芥菜後留下的難忘體驗。

  從一碟家常小菜,到飯桌常備佳品;從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到園區化發展的大產業……近年來,地處皖西北的安徽省臨泉縣大力推動芥菜產業發展,讓昔日的家常菜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了村民致富的重要來源。

  村民展示自家種植的芥菜。新華網發(韓靜 攝)  村民展示自家種植的芥菜。新華網發(韓靜 攝)

  土地裡長出「致富菜」

  臨泉縣盛產「虎頭薑、榜首、芥菜、譚筆、文王貢」。作為「臨泉五寶」之一的芥菜,是深受當地人喜愛的佐餐佳品。

  每到秋末初冬,正是芥菜收穫的好時節。在臨泉縣滑集鎮的田間地頭,村民們忙著將芥菜從地裡拔起,然後再經過去葉、除泥、裝袋等環節,成車的芥菜被運往加工車間。

  「今年的芥菜平均畝產5000斤左右,相比去年的產量提高10%左右。」臨泉縣農品彙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負責人陶守義說,「這些收穫後的芥菜通過後期深加工,價值更高,平均一畝地的效益可以達到一萬多塊錢。」

  臨泉縣芥菜種植基地。新華網發(趙懷勇 攝)  臨泉縣芥菜種植基地。新華網發(趙懷勇 攝)

  臨泉縣位於黃淮平原的西南端,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砂薑黑土中有機質豐富,特別適合芥菜種植。因此,臨泉自古就有種植芥菜的習慣。

  「芥菜適應性很強,性喜冷涼、潤濕,稍耐霜凍,一般夏末育苗移栽,深秋初冬收穫。」陶守義說,「臨泉本土種植的芥菜味道衝,辛辣味更濃,深受人們喜愛。」

  芥菜的外形疙疙瘩瘩,形狀極不規則。「臨泉芥菜個頭大、味道正、無添加、無殘留,是天然綠色食品。其可醃製、烹炒、醬鹵,也是上乘的佐餐佳品。」陶守義說。

  產業發展駛上「快車道」

  過去,進入秋冬季後,當地人有醃製芥菜的習慣。或自家種植,或菜市場購買,削皮、切絲、晾曬、加入佐料、裝壇醃製,約一週後即可食用。清脆鮮美、衝味十足的芥菜絲成為家常必備的小菜。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家戶戶醃製芥菜的景像已經不複存在,芥菜漸漸走上了規模化生產的路子。2022年9月,臨泉縣滑集鎮芥菜絲產業園「千萬項目」建設開工,建有芥菜絲生產車間、保鮮庫、電商展示區、辦公綜合區等,是周邊地區規模最大的芥菜產業園之一。

  芥菜絲加工車間。新華網發(韓媛媛 攝)  芥菜絲加工車間。新華網發(韓媛媛 攝)

  在滑集鎮芥菜產業園里,採收回來的芥菜被送到加工車間,工人師傅們對新鮮的芥菜進行削皮、切絲等工序,一片忙碌的景象。

  「目前正是芥菜絲的上市時機,我們正在滿負荷地生產,每天可以醃製生產2000斤芥菜絲。」臨泉縣滑集成玖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鄭春柳表示,現在企業每個月產值可以達到三十萬元左右。

  「我們按照‘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基地板塊’的模式,大力促進芥菜產業的規模化發展。」臨泉縣滑集鎮鎮長韓靜介紹,「同時,我們還配套搭建了芥菜文化展館作為鎮域農副產品展銷平台、芥菜文化長廊,加強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共建芥菜科技小院,不斷加速芥菜產業化進程。」

  手切芥菜比賽。新華網發(趙懷勇 攝)  手切芥菜比賽。新華網發(趙懷勇 攝)

  特色產業鋪就「富民路」

  隨著鄉村振興步伐的加快,臨泉縣芥菜產業也在不斷集聚和壯大。

  據統計,截至目前,臨泉縣滑集鎮已擁有規模化芥菜絲加工企業30餘家,全鎮芥菜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芥菜產業年產值突破4500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芥菜小鎮」。

  芥菜加工企業工作人員將芥菜進行打包。新華網發(韓靜 攝)  芥菜加工企業工作人員將芥菜進行打包。新華網發(韓靜 攝)

  規模化生產的背後,網絡銷售也做得風生水起。在電商平台上,幾十個品牌的芥菜產品一併被推介展示銷售,短影片銷售、直播銷售成為芥菜走上餐桌的主渠道。

  「我們將大力推進‘芥菜小鎮’建設,不斷培育和壯大特色農業品牌,延長芥菜絲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增收鏈,促進芥菜產業的產銷對接、區域合作、內外交流以及市場開拓,讓小小的芥菜絲鏈接出興業富民的大產業。」韓靜表示。

  如今,臨泉芥菜正褪去「土味」 ,向著綠色化、品牌化、產業化方向邁進,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