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設立十週年:在緬懷哀思中凝聚奮進力量
video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2024年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十週年。十年來,每一次國家公祭都是一次對記憶的喚醒,都是一次對和平的呼喚。從2014年至今,十年里的每一張面孔,每一次講述,每一段故事,都在對歷史作答,和平、愛與紀念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2024年12月1日,一年一度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如期舉行,夏淑琴在家人的陪伴下,再一次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前,找到了7位親人的名字。這面刻有死難者名字的名單牆是30萬遇難同胞共同的墓碑,10665個名字是他們共同的碑文。作為倖存者,夏淑琴數十載堅持為歷史真相奔走。2014年首次國家公祭儀式上,她作為倖存者代表,與習近平總書記一同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說:「我回想到習主席2014年到南京來,當時我非常得激動,還跟我們握手,大家都是感覺溫暖和熱情,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我希望世界和平,永遠和平。」
國家公祭日設立的背後,是很多人不懈的努力。2012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鄒建平遞交了一份議案,提出應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祭日舉行國家公祭。議案一經提出,就得到了代表們一致讚同。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此,30多萬被侵華日軍血腥屠殺的遇難同胞、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有了一個以國之名,舉國同祭的紀念日。
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鄒建平說:「這十年間,我親眼見證了國家公祭日從初步設立到逐步完善的全過程,見證了公祭活動不斷完善與豐富,更加莊重、更具意義。如今,國家公祭日已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時刻,它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也日益凸顯。」
每天早上八點半,鍾聲總是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準時響起。首批進入紀念館的12名觀眾分兩組撞響和平大鍾13聲,寓意勿忘國恥。2014年至今,越來越多人走進紀念館,也有越來越多人在幫助南京還原史實拚圖。今年的公祭日前夕,美籍華人魯照寧再一次如約而至。從2004年起,魯照寧累計徵集並捐贈給紀念館的史料達2400餘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侵華日軍的軍人手牒、刊登日軍佔領南京後狀況的《紐約時報》原件、日本人撰寫的南京大屠殺題材書籍等一批珍貴資料陸續在紀念館展出,成為歷史的有力證據。
美籍華人魯照寧說:「自己收集資料的時候,只是一心一意想把被消失掉的痕跡、殘缺的歷史遺留物打撈回來。在打撈時候發現我的家史跟國史相關,最後知道我家有六位前輩,就是因為日軍侵華與南京大屠殺直接與間接地捐軀的、犧牲的。國家的命運,就是家庭的命運,所以這也是分不開的,有國才有家,所以捍衛和平。」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自首個國家公祭日以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增860件(套)文物,截至目前,館內各類藏品總量已達19.3萬件(套)。紀念館年接待量從2014年前的600萬人次,增加至800萬人次,總接待量超過一億人次。海外同步悼念活動也漸成慣例,參與隊伍不斷壯大,從幾個國家幾個僑社團,到如今70多個國家和地區、160多個僑社團。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南京人民不會忘記,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都不會忘記。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夏春濤說:「公祭日、公祭儀式一年一次,通過這種形式,宣示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決地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公平正義等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嚴正立場。尤其在當今全球還很不安寧的今天,顯得彌足珍貴!」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民族之痛,永不敢忘!年複一年的國家公祭,如同一面常拭常新的歷史明鏡,讓人們在緬懷死難同胞中體悟歷史的痛感,在鉤沉屈辱記憶中汲取奮進的力量,也向世界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把民族的苦難銘刻於心,把和平的願望付諸於行,這就是對逝去同胞與英雄先烈們最好的告慰!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朱曉瑩 郭奉銘 薑超楠 楊國 馮水清 亓晨 龔俊傑 編輯/胡超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