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到無窮——張純如的力量

video

在南京大屠殺一歷史記憶的傳承與傳播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提到一位傑出女性——她,以筆為劍,為世界叩開一扇塵封60年的記憶大門!她,化身鬥士,將更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證公諸於世界;她,就是英文歷史著作《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作者張純如。今年,是她逝世20週年。20年來,我們從未忘記她。

在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逝世20週年之際,美國翰林文教基金會在舊金山舉辦了「張純如永在人間」紀念活動。

而在國內,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位於江蘇淮安的張純如紀念館,向這位捍衛歷史真相的鬥士獻上鮮花,表達敬意!一位小參觀者表示,張純如阿姨為了保護那段歷史,她很努力、很偉大。一位帶著小朋友的參觀者則表示,會和孩子永遠地銘記她。

張純如,1968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祖籍江蘇淮安。

張純如母親張盈盈說:「我們總是講我們從中國來的,常常會講到中國的故事,當然也會講到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曾說:「 他們說當時在南京的屠殺非常殘忍,南京的河水都被鮮血染紅了好幾天,遇害者被分屍……當時聽了,我很難去想像那個場景。我很想知道更多相關事件,所以去美國當地的圖書館找有關這一事件的書。但是我找不到任何一本關於這一慘案的英文書籍。」

1995年7月,27歲的張純如來到南京,為撰寫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書蒐集資料。在南京的25天里,張純如一共探訪了10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採訪了李秀英、夏淑琴、唐順山、侯佔清、潘開明、陳德貴、劉永興、劉芳華8位倖存者。

張純如南京之行翻譯、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楊夏鳴告訴記者,張純如來南京以後,實際上就把文字上看的東西和現實的人連在一起,這就證實了西方人的文字記錄不是編造的。影像、文字、見證者描述完全一致。

返回美國後,張純如繼續調查和蒐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期間,她發現了有關拉貝的一些文獻,輾轉聯繫上了拉貝的外孫女萊因赫特,從而找到了拉貝在南京時記錄日軍暴行的日記。1996年12月13日,萊因赫特來到美國,向全世界公開了《拉貝日記》。

1997年12月,張純如在美國出版了《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這是第一部全面記錄侵華日軍對南京城所作暴行的英文著作。時任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的威廉·高比為這本書撰寫了序言。

時任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威廉·柯比說:「我之所以為這本書寫序言,是因為這本書的力量。因為自1945年以來從未有任何一個作者用英語向廣大讀者,如此清晰有力地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事情。張純如把很多國際的不同來源的故事、採訪、證據,變成了一個個非常感人和令人信服的敘述。我那時就開始把她的這本書用在了哈佛大學的教學中。」

這本書一出版便在美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打破了西方社會對南京大屠殺長達60年的沉默和忽視,連續13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英文版編輯蘇珊·拉賓娜說:「這本書慢慢滲透到美國公眾的心理中。當張純如去演講時,她每週每天都有講座。第一批來聽她講座的人都是大學里的中國年輕女性。慢慢地大家會走到她面前說,我是日本人或南韓人,但我們也想知道真相。後面猶太社區進來了,猶太學者們來到她跟前說,你講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

就這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逐漸被更多的西方人所知曉。

然而,長期面對血腥暴力的話題及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嚇,張純如的精神每況愈下,被確診為抑鬱症。2004年11月9日, 張純如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

「請相信‘一個人的力量’,一個人可以給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這是張純如的人生信條,也是她一生努力的目標——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瞭解日軍曾在中國土地上犯下的種種罪行。她的英文著作《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已被陸續翻譯成了包括中文在內的17種語言,再版10多次,海外銷售量已超百萬冊。中文版《南京大屠殺》自2013年出版以來,銷售量也已突破百萬冊。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孫宅巍說:「她像一束光,照亮了中國歷史上、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那一段記憶。她又像是一座橋,溝通了東西方的文化,使得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不再僅僅是南京人民、中國人民的記憶,它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國際社會和人類的一個共同的記憶。」

2017年清明節,張純如紀念館在江蘇淮安隆重開館。在大洋彼岸,2019年,「張純如公園」在美國聖荷西揭幕。2022年,「一個人的力量」閱覽室,在美國舊金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成立。

二十年來,她從未離去。她的力量深深地影響了很多人,也彙聚起傳播歷史真相的無窮力量。

夏淑琴外孫女夏媛說:「張純如姐姐讓倖存者包括倖存者的家屬們,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

加拿大和楓會會長餘承璋說:「她改變了很多華人對這段歷史的重新記憶,也影響了千千萬萬華人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去進一步推動世界和平。」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芳 周婷婷 莊學香 謝健 沈子涵 史斌燕 史哲銘 馬曉霞 馬英 詹欣媛 編輯/胡超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