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從春節申遺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義

香港時間12月4日晚,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次「春節」申遺成功,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春節所蘊含的節日慶典和文化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認可的具體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全球文化和諧互鑒、交互融合、共生共榮提供了新視角、新思路。

在全球文化治理的探索中,為世界傳遞平等自信的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近代以來,西方文化思潮湧入中國,對我國傳統文明秩序造成巨大沖擊。當下,一些西方國家依託經濟、軍事等優勢對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實行策略性打壓,鼓噪「文明優越」,企圖消滅文明間的「個性」,奪取意識形態領域霸權統治。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國家會因為文化主體性失落而喪失獨立自主,淪為強勢文明的附庸。沒有文化主體性,國際影響力更加無從談起。為抵禦這種不合理的文化霸權和同質化態勢,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鼓勵各國基於「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在對外文化交往中堅定自身文化主體性和獨立性,以打破一方強勢輸出的不平衡關係,為重塑全球文化平等奠定理論基石。

在凝聚文化共識的進程中,為世界打開交流互鑒的新窗口。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互鑒,構成了文明生存與賡續的活力,世界歷史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產物,而僵化與封閉只能導致文明間的衝突和衰落。歷史上,中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為世界文明作出了獨特貢獻。從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到鑒真東渡日本,傳播盛唐文化,再到鄭和七下西洋,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攀升,有力推動了中西貿易流通和國際文化交融。現如今,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和一系列誤解衝突,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推動各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不斷探索交流互鑒的文明發展道路。不論是「絲綢之路」構建交流網絡,還是「一帶一路」拓寬「文明之路」,我們堅持「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彙聚磅礴力量。

在現代文明建設的實踐中,為世界提供非遺保護的新經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主席南希·奧韋拉爾表示,「中國為保護文化遺產付出了大量努力,值得許多國家借鑒。」一方面,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長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有序推進;中國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走出庫房、走上展台、走向群眾,重煥生機活力,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為各國探索文化傳播路徑提供借鑒。另一方面,要認識到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春節的成功申遺,不僅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展示了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是中國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體現。世界各國應充分利用自有文化資源和獨特優勢,共同守護全人類的文化瑰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文明和,則世界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習近平文化思想給出的時代性答案,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於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共建世界文明百花園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作者分別為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王俊秀 袁瑞  編輯: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