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仗劍走天涯」覓一把「寶劍」?漢代古人有「國標」

中新網蘭州12月13日電 (記者 馮誌軍 高瑩)「仗劍走天涯」是很多年輕武俠迷心嚮往之的詩與遠方。而如何辨識一把劍的好壞與利弊?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中國古人即已探索和總結出一整套評判「國標」,並用「八分隸書」記載於漢簡《相利善弊劍冊》之上,部分辨識標準和方法甚至沿用至今。

現藏於甘肅簡牘博物館的中國國寶級文物漢簡《相利善弊劍冊》,出土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甲渠候官遺址。共6簡,每簡長22.3釐米,寬1.2釐米,木質,每簡一行。六簡容字210個,主要是辨識寶劍的標準和方法,提出鑒定善劍四條標準、鑒定弊劍六條標準以及辨識善劍弊劍紋飾的四條標準,這對研究漢代的金屬冶煉和兵器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甘肅簡牘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副研究館員韓華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介紹說,《漢書·藝文誌》中有一本名為《相寶劍刀》的工具書,分二十捲記錄了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如何判斷和鑄造好的兵器,但在後世消失於歷史長河中,相關記載也不見於各類史籍和傳世古書之中。

12月6日,正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展陳的國寶級文物《相利善弊劍冊》。楊豔敏 攝 12月6日,正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展陳的國寶級文物《相利善弊劍冊》。楊豔敏 攝

「《相利善弊劍冊》之所以能成為國寶級文物,是因為它還原了《相寶劍刀》記載的部分內容,不僅填補了中國傳世典籍記錄的空白,還對《漢書》所載內容起到了關鍵佐證的作用。」韓華表示,鑄劍本身就是冶煉的一部分,因漢代出現鹽鐵專賣制度,當時的鑄造冶煉已是非常成型的一個行業。

據《相利善弊劍冊》所載內容顯示,鑒定寶劍,要「起拔之,視之身中」,判斷劍身的「白黑堅」及「文」。悉數滿足「身中無推處」「有黑兩桁不絕」「‘白堅’至逢三分所而絕」「身中生如黍粟狀」四條標準,則是利而善的寶劍。

儘管《相利善弊劍冊》各部分關於善劍、弊劍、善劍文、弊劍文的鑒別方法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可操作性,但根據專家近年持續研究推斷,其出土的6枚木簡或許並非2000多年前的「完整狀態」,關於對一把寶劍如何打磨、淬火方式和紋飾鑄造等工藝技法並無提及。

事實上,《相利善弊劍冊》不僅是漢代鑒定寶劍的「國標」工具書,還是漢代中央政權推廣的官方規範文書——隸書中的寫作「範本」。

圖為國寶級文物《相利善弊劍冊》。(資料圖)甘肅簡牘博物館供圖

圖為國寶級文物《相利善弊劍冊》。(資料圖)甘肅簡牘博物館供圖

韓華解釋說,在漢景帝之前,隸書存在的一段時間是由小篆向隸書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它既有篆書的圓勻線條,也有隸書起始階段的一些小範圍的波折運筆。而《相利善弊劍冊》是真正完成「隸變」以後,被漢代官方向全國推行的標準化文字「八分隸書」,不僅在字形上簡化了篆書,也極大提高了書寫速度。

擁有「簡牘時代」「簡述絲路」「邊塞人家」「書於簡帛」四個常設展陳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是中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博物館,亦是絲路旅遊線上的熱門打卡地。

「前來參與研學的學生群體想瞭解和體驗書法,我們優先推薦的就是對《相利善弊劍冊》進行臨摹學習。」韓華表示,《相利善弊劍冊》對孩子練習隸書會起到非常好的打基礎作用,從蠶頭燕尾等書法的形態來講,可以說是最完美、最標準的隸書之一。(完)

責任編輯: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