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 | 守護文化瑰寶 重煥文物光彩
古蹟為證,文物為鑒,這裏歷史悠久,底蘊厚重。近日,來自福建寧德的遊客吳巍應大學同學之邀,不遠千里來到鹹寧市嘉魚縣,只為一睹嘉魚風采。
短短幾天,他走街區、看遺址,身心浸潤於博大精深的嘉魚歷史文化之中。他感慨:「早就聽大學同學說嘉魚是個不錯的地方。如今一見,感覺這裏每一寸土地都講述著一段歷史,令人流連忘返。」
作為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嘉魚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是什麼?有人說是南桑治文化,因為在三湖連江風景區有一座嶽公亭,那是嘉魚人民為紀念嶽飛而建;也有人說是三國文化,因為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此。
但毋庸置疑的是,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讓嘉魚縣蘊藏了大批歷史遺存。
界山遺址、皇堤遺址、山懈關古墓群、淨堡橋、下舒橋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用歲月的年輪,講述著嘉魚的歷史記憶。
據悉,目前全縣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01處,包括古遺址13處,古墓葬24處,氏族墓地3處,宅第民居24處,壇廟祠堂1處,橋涵碼頭23處,摩崖石刻、碑刻2處,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14處。
「地下嘉魚」代表嘉魚的歷史。但在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中,許多文化遺產很容易遭到破壞。如何不讓這些古文明在現代文明的崛起中悄然消逝?縣委、縣政府以搶救性發掘為抓手,全力搶救。
在縣博物館的門前,屹立著一尊石馬。馬眼炯炯有神,馬頭造型逼真,體格健美,飄逸灑脫。這尊石馬正出土於明代兵部尚書方逢時墓地。該墓地在魚嶽鎮方家莊村發現並被挖掘,目前已挖掘出石俑兩隻,石馬、石羊和石獅三隻石獸。它們刻得栩栩如生,保存得較為完整。
據悉,方逢時為明朝兵部尚書,嘉魚人,嘉靖二十年進士,軍功顯赫,曾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1596年病逝。方逢時死後,朱翊鈞遣中書李日宣到嘉魚縣,造墓立表,計有石俑、馬、羊、獅各1對,牌房1座,祭祀9壇,共花銀兩75兩。
目前,方逢時墓地已經被確認為縣級保護文物。
如果說搶救性發掘,揭開了「地下嘉魚」的面紗,那麼常態化修繕,讓文化得到了永存。
位於魚嶽鎮西街社區絲瓜巷31號的金聲故居於今年5月份整體修繕完工。如今建設面積約600平方米的金聲故居,古韻十足,成為大多數遊客必選打卡地。在這裏能讓他們隨著輕盈的步伐,忘卻所有憂愁與煩惱,不論跟古建築拍照,還是在古建築里悠閑地踱步,都倍感新穎。
據介紹,金聲是明末抗清義軍首領,幼隨父入籍嘉魚縣。其故居始建於明朝末年,距今逾四百年歷史,為嘉魚縣境內僅存的一處明清時期古建築。
2015年,金聲故居被縣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年久失修,金聲故居破敗不堪,被鑒定為危房。嘉魚縣委、縣政府決定斥資對故居進行修繕。
「我們嚴格按照不改變原有建築風貌的要求,做到‘修舊如舊’。」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按原構建、原工藝、原材料,保持材質、色澤一致,並採用傳統工藝製作,以充分保持原有傳統風貌,讓其作為嘉魚曆代名人故居建築供後世瞻仰。
除了金聲故居,近年來,嘉魚還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淨堡橋、下舒橋進行了搶險加固修繕,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溫家涼亭的屋頂和題記梁進行了修復……「我縣針對長江沿線的重點文物進行了全面修繕,恢復了其歷史風貌。將長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嘉魚地方特色,下足微改造的‘繡花’功夫。」縣博物館幹部李翔介紹。
據瞭解,今年嘉魚開展了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對縣內101處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實地探查測繪,並新發現了20處清代以後的文物古蹟,其中以古民居居多。
如今,當人們徜徉在嘉魚縣各大歷史文化遺蹟時,映入眼簾的依然是一棟棟由廢棄窯磚建成的老民居,踏著青石板鋪就的曲徑小道,撫摸著一塊塊斑駁且長滿青苔的窯磚頭,彷彿步入了遙遠的歷史隧道。
「近兩年,我縣全面落實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除每週一閉館以外,其它時間均堅持免費開放,每週開放時間達到了42小時。兩年中接待省市縣領導及社會各界參觀團隊266批次,參觀人數16.7萬餘人,未成年人5.9萬餘人。」李翔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嘉魚縣博物館積極與各單位、各學校聯合開展社教活動。今年,聯合武昌首義學院與武漢東湖學院建立文旅發展與校地合作機制,在高校成立嘉魚文化研究中心,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對我縣人文歷史開展研究,在「魚文化」「嘉魚長江文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成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助力文旅產業發展。
李翔告訴記者,縣博物館還與多所中小學聯合開展「文化研學·行走的課堂」紅領巾研學活動。讓更多的孩子們懂得了今後怎樣去保護文物、愛護文物,做文物普及、保護的傳播者。「今年與學校、社區聯合開展嘉魚縣歷史文化與革命歷史系列講座34場次,不僅增進了公眾對博物館文化認同,還讓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了新的認知。」
記者瞭解到,為做好文物旅遊「融合」文章,嘉魚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紅色文化,持續推進紅色文博設施建設和提檔升級,構建了「1+4」平台,並對革命文物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展示,有效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工作。「1」,即縣博物館;「4」,即文廟山革命烈士陵園、米埠暴動遺址、陸水革命烈士陵園、簰洲灣九八抗洪紀念館。
同時,將嘉魚縣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在文物主題遊徑線路規劃中,本著歷史與現代相結合、文化和旅遊相結合的原則,以「紅色初心、清風暢行」為主題,在全縣範圍內畫出了3條精品路線,涵蓋10個各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廉潔文化站點,其中包含文廟山革命烈士陵園、米埠暴動遺址、陸水革命烈士陵園、簰洲灣九八抗洪紀念館等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這既是行走清廉線路,也是踐行知行合一,讓黨員幹部群眾於潛移默化中感悟廉潔文化內涵,感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廉潔文化底蘊,守住廉潔底線,讓廣大遊客在欣賞嘉魚美景風情的同時,還能加深對嘉魚歷史遺蹟和傳統文化的瞭解,從而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李翔說。
近年來,嘉魚縣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把文物安全責任層層分解,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堅決禁止對文物資源的無序、過度、破壞性開發和利用。通過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加快文物保護項目建設,做好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推進文物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積極促進文物旅遊產業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的文脈和靈魂。」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所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於文物來說也是如此,留得住文物,才能記得住鄉愁。以各種內容形式,展示、挖掘、詮釋、弘揚著保護與傳承之「智」與「力」。今天的嘉魚正在用實際行動履行著這一神聖的使命。
全媒體記者:皮道琦
一審:李浩
二審:王雪蓮
三審: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