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元/W的紅線形同虛設?光伏行業似乎還在「卷」

12月9日,光伏行業史上最大規模光伏組件集采開標。

這次集采由中國電建集團發起,總規模達到了51GW,創下了歷史新高。集采分為三個標段,其中n型TOPCon組件的需求為48GW,n型HJT組件的需求為3GW。這次集采的規模和參與企業的數量都刷新了歷史紀錄。

在價格方面,TOPCon組件的最低報價為0.62元/W,最高報價為0.76元/W,整體均價在0.68元/W左右。而HJT組件的最低報價為0.74元/W,最高報價為0.807元/W,整體均價為0.773元/W。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光伏行業協會此前呼籲企業依法合規參與市場競爭,並公佈了組件招標0.68元/W的成本線,但仍有超過1/3的企業報價低於0.68元/W。

細觀投標企業結構,報價低於0.68元/W均是二線組件企業,而TOP 10組件企業報價則均高於0.68元/瓦。一些企業為了爭奪訂單仍然採取了低價策略,二線組件企業的價格競爭依然激烈。

不過,中國電建集團的此次集采開標只是「框架標」,報價並非最終中標價格,仍將有一輪二次競標,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還將持續關注最終結果。

圖/IC圖/IC

0.68元/W的紅線形同虛設?

就在今年10月18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官方公眾號發佈通告,光伏組件低於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同時公佈最低成本價0.68元/W。

自此,0.68元/W的紅線設立。我們先來看看紅線設立後各個光伏項目的投標情況:

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光伏組件框架協議採購開標:共有13家企業參與投標,綜合報價在0.675-0.722元/W,均價0.694元/W。其中,11家企業平均單價不低於行業協會測算的0.68元/W成本價。從入圍結果看,企業的報價居於0.680-0.703元/W之間,低於0.68元/W的投標單位未能入選。

華能2024年光伏組件(第二批)框架協議採購招標:最低中標價格為0.675元/W,中標均價達0.751元/W。國家能源集團11月15日公示的結果中,通威以0.723元/W的報價排名第一中標候選人。

南網能源2024年第一批晶體矽光伏組件框架招標項目:總採購規模達2.5GW,共有29家企業參與投標,價格區間在0.627-0.728元/W,均價為0.691元/W。其中TOP4的報價全部高於組件最低成本價,平均報價達0.7元/W。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2024年度第一批光伏組件長協集中採購:TOPCon均價為0.755元/W,P型均價0.716元/W。

據此可以看出,0.68元/W的紅線在近兩個月內還是起到一定作用,央國企及組件企業在價格方面已達成一定共識。

圖/IC圖/IC

低價競爭在未來未必能贏得市場

光伏行業協會是自律性組織,並沒有強製性劃定最低成本價數據的權限,更多是指導意義。在大環境里想要擺脫內卷,要靠所有企業與營商環境交互形成合力。

央國企在光伏設備招標中,對價格具有重要的話語權。在利潤考核和財務審計要求面前,此前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價格權重佔比提得特別高。有些價格權重甚至達到50%-60%。這就導致一個結果,低價者比較容易中標。

0.68元/W的紅線誕生後,一些央企開發商開始修改招標規則,降低價格權重,並更看重設備整個生命週期的度電成本、產品質量可靠性、綠色供應鏈、履約能力等評價指標。有些央企將價格權重從45%下調到35%,並採用合理均價作為靶心價,將產品與技術創新等納入評價指標。

無論未來在光伏招投標出價方面能否真正形成自律,企業必須意識到,中國的光伏市場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低價競爭未必一定能夠贏得市場。

圖/IC圖/IC

政策引導行業週期拐點向上

年初至今,光伏組件價格從0.9元/W降至0.68元/W,降幅27%以上。但是,第三季度光伏行業淨利潤環比改善,主要得益於光伏行業協會公佈0.68元/W紅線後,頭部組件企業報價上升,能源集團亦抵製低於成本價的報價入圍。光伏發電產業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價格下跌和盈利探底後,正迎來復甦的曙光。

中泰證券投資顧問丹恩天向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表示,就拿三季度來說,我們明顯感覺到以光伏為代表的綠色產業企業家對未來行業前景充滿信心。但不同的是,一些企業家更關注自身現金流問題;另一部分卻積極展望佈局,希望供給側出現變化後讓自己企業在行業內獲得更好的行業地位。隨著三季度末利好政策頻出以及10月中旬光伏業協會「防惡性競爭」座談會的舉行,持後者心態的企業家明顯增多。

就在昨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相信隨著政策的積極引導、市場化的出清機制、供需格局的改善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光伏產業有望在新一輪的增長週期中實現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光伏產業的長期增長趨勢不改,預計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增長形勢,為全球能源轉型和環境保護做出更大貢獻。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