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1.4萬億斤糧食意味著什麼?聽聽小麥首席科學家的判斷

12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24年糧食生產數據,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14130億斤,這是我國糧食連續21年實現豐產,也是首次突破1.4萬億斤大關。

1.4萬億斤是怎樣生產的?又意味著什麼?這樣的產量是否可以持續?未來是否還有上升空間?記者採訪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他表示,糧食需求仍在增長,在未來,提升單產、保持穩產,保障糧食安全依舊警鍾長鳴。

劉錄祥。受訪者供圖劉錄祥。受訪者供圖

1.4萬億是怎樣做到的?

新京報: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1.4萬億斤,能否介紹一下,是怎樣做到的?

劉錄祥: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超過1.4萬億斤,這是我國糧食生產連續9年站穩1.3萬億斤高基點上實現的新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提升糧食產量,我國的長期經驗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政策方面,我們國家長期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的政策方針,而一號文件的第一部分,也總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

今年的一號文件,就特別提出,要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我們還在不斷加快推進種業振興五大行動、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再如科技,我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不斷強化和落實落細,2023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3.2%,比2012年提升8.7個百分點,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其中小麥已經超過50%。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使我國糧食安全基礎日益全方位夯實。

新京報:2024年,我國發佈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方案。達到1.4萬億斤,是否意味著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完成?

劉錄祥:2024年糧食產量達到1.4萬億斤,只是提前完成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所提出的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階段性目標。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方案,是基於2023年糧食總產量提出的新目標,所以仍要繼續提升產量。

糧食安全是否可以更好保障?

新京報:1.4萬億斤,意味著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500公斤,是否可以保障糧食安全?

劉錄祥:2024年糧食產量站上了新的千億斤台階,意味著我國糧食生產的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但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持續增加,我國自然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糧食需求持續增長,糧食供求緊平衡態勢將長期存在。必須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從另一角度看,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在《2013年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年報中就提出過糧食安全的多元維度概念,即除了量的滿足,更要從營養角度評價糧食的安全性。

新京報:糧食安全分為哪些方面?

劉錄祥:糧食安全的實現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數量保障,吃得飽;第二階段是質量保障,吃得好;第三階段是保障食物的營養與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吃得健康。我國正處於糧食安全的第二階段,並逐步向第三階段邁進。

新京報:哪些方面還存在糧食安全的隱憂?

劉錄祥:糧食總產量超過1.4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首次超過500公斤,比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標準高出了100公斤。但即便如此,我國糧食安全的緊平衡依然存在,進口量短期內減少有限。目前看,我國在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生產方面,完全可以實現自給。但在大豆、油料等作物方面,仍有很大的缺口,初步統計今年1-10月大豆的進口量為8994萬噸,佔到糧食總進口量的65.7%,仍處於高位。

1.4萬億斤產量可持續嗎?

新京報: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怎樣才能感受到糧食安全的狀況?

劉錄祥:普通人可能難以直觀感受到糧食安全的威脅,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市場上的農產品非常豐富,糧食也從不缺乏。但實際上通過數字,可以直觀地說明糧食安全的情況。我國在加速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百姓餐桌發生著新變化,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肉蛋奶等蛋白質食物的需求顯著增長,據統計,這部分的消費過去10年里增長了22%。我國每年進口糧食在1.5億噸左右,其中80%以上被用於飼料和工業用糧,最終被轉化為肉蛋奶產品,也是滿足老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重要保障。

新京報:我國已經實現了21連豐,且突破了1.4萬億斤,這樣的增產是否可持續?

劉錄祥: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站在高起點、高基數上再實現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生產實踐表明,單產提升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超過90%。以小麥為例,我國小麥畝產從1949年的42.8公斤增加至2024年的396.0公斤,以佔全球小麥11%的種植面積生產了全球17%的小麥產量,成為全球小麥生產第一大國。特別是近年來在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國家小麥聯合育種攻關及農業重大科技項目的支持下,小麥高產創建取得顯著成效,已經連續多年出現小面積畝產突破900公斤的高產典型和高產紀錄,小麥產量已經接近天花板。但同時,也要看到,由於土壤、氣候、種植制度的複雜性和管理技術的差異性,國內不同生態區之間及同一生態區不同農田之間,小麥單產差距很大。所以,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單產提升空間仍有待挖掘,特別是通過實施「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力機型」等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提高集成農業技術的到位率,把試驗田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單產,潛力巨大。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