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素人成為城市文化舞台的角兒

街頭藝人羅朗拿甸奴彈著吉他,在靜安公園演出,周圍擠滿了專程前來的「粉絲」。 (受訪者供圖) 街頭藝人羅朗拿甸奴彈著吉他,在靜安公園演出,周圍擠滿了專程前來的「粉絲」。 (受訪者供圖)

演出下午3點半開始,「內場」里圈位置提前兩小時就被鎖定,直播機位早早架起。66歲的鄒叔不敢走遠,在「粉絲群」看到偶像操作調音台的照片,就往現場趕,還是晚了,只能站第三排。馬路對面的寫字樓,趙小姐下了班就直穿過馬路,看到演出已結束,頓足道:「下回什麼時候來!」毫不誇張,當天的靜安公園,街頭藝人羅朗拿甸奴是當之無愧的角兒。

2024年,上海街頭藝人「持證上崗」整十年。

從枝丫蔓延的綠蔭下,從恣意包容的街巷中,漸漸「長」出的新空間,成為承載和演繹公共文化、公共美育的新場域。越來越多市民以素人身份站上「舞台」,找到了參與公共文化品質供給的「主場」。

愚園路上,在地藝術家、愚園路紅色印跡宣講團成員楊敏與法國友人馬雨果相約,蒐集保護建築史料和文獻,為Citywalk(城市漫步)注入新視角。在愚園路講了8年,楊敏每年接待遊客1萬多人次,用自身的審美和見識萃取屬於上海的特調。

 「南昌路53號林風眠舊居,下午3點的陽光最好」「隔壁鄰居家裡炸帶魚,香味一定會飄過來,要拿小碟子裝兩塊」……南昌路上,素人導覽黃偉約了老居民一起看畫展,也順便積累街區口述史,把永不拓寬小馬路上的故事裝進更多人的口袋和心裡。

站上「舞台」,成為主角,以文化人——經由一個個具像個體,一座城市的文化氣韻和軟實力變得鮮活可及。

梧桐樹點綴下,南昌路上的上海科學會堂、林風眠舊居以及諸多人氣小店都是Citywalk路線圖上的「打卡點位」,素人導覽黃偉總是時不時地來到這些地方拍照並收集新鮮資訊,豐富自己的講解內容。袁婧 攝

有故事的人怎麼都動人

從靜安公園走出的羅朗拿甸奴,每次回這裏演出,拖車要裝200多斤設備:一對高品質音響、一個調音台、電瓶、逆變器。舞台,他親手佈置,大約花一個半小時,最後一步是戴耳返。「即便是街頭的聽眾也有腔調、見過世面,‘搗糨糊’沒法讓他們共情。」

羅朗拿甸奴抖音帳號的粉絲超過145萬。他常把街頭演出做成短影片發在網上。每次處理音頻就要花一兩天。「我想要聲音一出來就能抓住人心。」

62歲的莊阿姨就是來自短影片端的「鐵粉」。每次線下演出,她都要拿著小後備提前來搶座。在她眼裡,從街頭「長起來」的羅朗拿甸奴,知名前後並無二致。「每次演出,他都會準備20多首歌曲,儘量不重覆,是一種難得的親切。」

不僅普通受眾,饒是聽過各種「天籟」的專業人士張錡,走過街頭,仍被羅朗拿甸奴的聲音打動:「有故事的人,淺唱低吟,怎麼都動人。」

這樣一種動人和滋養是雙向的。

 「我不是為了謀生在街頭獻藝。」羅朗拿甸奴說,「大冬天在街頭唱幾個小時,只因為喜歡,我想給城市帶來一些美好的感受。市民們聽得懂好音樂,值得我用心用情。」羅朗拿甸奴是廣西桂林人,在上海找到了那盞點亮自己的「燈」。

上海街頭藝人持證機制始創於2014年10月。如今,緣起靜安區的持證街頭藝人群體,從首批8人發展為380多人的大團隊,遍佈於全市各區。

基於調研走訪,張錡以市政協委員的身份,有了別樣體察。他說,鬧市街頭延展出的這方舞台,打破了以往公共文化供給的規律和邊界,一個更為開放的平台讓表演者與受益者互為彼此,多元的形式觸達更廣泛群體,人心被溫暖、向善、向美的感知感悟所打開。

這是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溫情脈脈。

在南昌路Citywalk,素人導覽黃偉會給遊客介紹一家叫果之潤的水果店。小店裝修得頗有氣質,像極了歐洲小集市。這是小馬路上每天開門最早的小店,早上六七點水果就送到了。終年無休,子承父業。

 「這是街區很有生命力、生活氣息的細節。」黃偉自己就租住在南昌路49號,每天早上都會被窗外「咯吱咯吱」的聲音喚醒。他說,這是老阿姨們推著三個輪子的小車起早買菜,小車與地面紅磚發生共顫的聲音。這些居住在里弄內的阿姨們不少是早年的知識分子,如今成了黃偉的朋友,為他補充關於街巷里弄的歷史故事和細節,提供口述素材。

 「林風眠先生吃西瓜的時候會倒上一點白蘭地,這是法國人的做派。林先生說白蘭地咖啡是皇家咖啡,白蘭地西瓜就是皇家西瓜。」曾與林風眠做過鄰居的老阿姨告訴他,這是大藝術家的小情調。

是生活者也是觀察者

思南路至雁蕩路段的南昌路全長不過350米,卻集中了眾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點和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前兩年,城市更新從街面推進至里弄深處,建築細部都被認真推敲修繕,也入手改善老房居住條件。寸寸用心,把在地居民的獲得感轉化為一種參與街區保護的積極性,「南昌路的故事,我們也好講一講」。

黃偉就這樣加入了街區組織的「瑞金Guide」誌願者團隊。起初,他衝著49號的房型和林風眠舊居一模一樣,想沉浸式複刻大師的生活,尋找大師的藝術靈感和街區的關聯。結果,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因不能進舊居參觀,而想到來黃偉的房子裡看一看。人越來越多,他乾脆把小院的鐵門打開。人們坐在49號的院子裡,對著53號的屋頂速寫。於是,黃偉乾脆把49號變成「林風眠的會客廳」。「有人甚至會特意選擇下午3點多來,這是陽光照入室內的最佳時候。房間里放著林風眠最喜歡的作曲家德彪西的音樂,時光似乎凝結。」做誌願導覽時,他時常想起這些瞬間。以至於講解思南路時,他會給遊客們放法國音樂家馬斯奈的《沉思曲》——思南路的路名就源於這位音樂家。

 「他們是生活者也是觀察者。」張錡說,素人導覽的視角一直在延展、故事始終在更新,他們各自的審美、角度,讓Citywalk區別於機構講解,有血有肉、姿態萬方。

在有著百年歷史傳承的愚園路上,因獨一無二的信息源,素人導覽楊敏也小有名氣。

住在這裏,他每天要用六七種語言同鄰居們打招呼。「寶藏」鄰居們的回憶錄讓他的講述有了更多細節。用人串聯的建築跳出歷史記載的一板一眼,變得靈動。有一次走過愚園路1075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創辦人陳光甫的故居,隊伍里一名聽眾立即舉手:「陳光甫曾是我爺爺的老闆,我父親知道更多關於他的故事。」這名聽眾是歸國華僑,楊敏欣喜,馬上把他納入里弄故事的「共創朋友圈」。

這個「共創朋友圈」還在不斷變大,最近楊敏與馬雨果尋訪了一些與「梧桐區」有交集的外籍人士及後人,試圖用新的視角鉤沉更多史料。楊敏探索開發過金融、醫學、文學、音樂、繪畫、女性、伉儷、電影等十幾類「建築可閱讀」模式,這一回,他想尋找上海開放包容的細節。「這就好比老母雞湯裡加白蘭地。在上海,老母雞湯被改良了,但它符合白肉配白酒的西方禮儀。味道到底如何,需要通過多方視角一起探索研究。」

誰來給他們亮一盞燈

高品質的公共文化供給,需要引導,更需要共創——當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動人的故事站上城市公共文化的舞台,誰來給他們亮一盞燈?

比如,在街頭藝術的土壤中,羅朗拿甸奴能否複刻?

經理人周虎想得明白:「既然市民喜歡,羅朗拿甸奴就應該始終紮根百姓,唱給喜歡他的人聽。我們盡力幫他嫁接更優質資源,把他推上更大的舞台。」

今年,羅朗拿甸奴在上海藝海劇院、美琪大戲院、浙江杭州大劇院、江蘇鎮江西津音樂廳等舉辦了個人音樂會。明年1月,他將邀請一支由視障青年組成的「不可靠」盲人樂隊,參加他的新年音樂會。市場運作,讓他的平台逐漸被打開。

同樣,黃偉在南昌路上新近註冊了一個文化公司,承接企業的Citywalk「自我造血」。「如何進入名人舊居,是Citywalk進一步發展要考慮的問題。」他說,建築需要沉浸式感受,走馬觀花體驗會遜色很多。對於誌願加入Citywalk的素人導覽,中心城區相關街道也合力搭平台、共享資源。楊敏在愚園路紅色印跡宣講團受過培訓。瑞金二路街道也為素人導覽們提供資料、專業講解培訓等。

能否有更多機制上的支撐?

最先「孵化」出持證街頭藝人的靜安區,起步之初就有市演出行業協會與屬地共同探索城市街藝演出的管理模式。如今,市演出行業協會與滬上各區及部門攜手聯動,形成由文化部門牽頭,城管、綠化、公安、交通等10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合工作組,提升管理服務的精準度和有效性。調研中,張錡發現,街頭藝人群體也在發生變化,變得更年輕、更專業,團隊中90後成為主體,大專以上學曆者過半。如何讓他們持續保持對演出的熱情成為更現實的探討。

此外,一些區級公共藝術場館,也開始探索為素人作品辦展,開發聯名文創等……種種嘗試都讓張錡暢想:能否挖掘更多樣本,探索相關扶持機制,讓「草根」不「草台」,也讓更多普通人能充分融入公共文化建設的新場域,發光發熱。

百花齊放,需要各方都勇敢往前跨一步。

文:蘇展

圖:袁婧

編輯:佔悅

責任編輯:顧一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