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高效永續利用自然資源
安全高效永續利用自然資源
——學習《習近平關於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
中共自然資源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立足「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採取一系列重要舉措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近期出版發行的《習近平關於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全面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自然資源工作進行的深邃思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動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真理力量、實踐偉力,推動自然資源安全高效永續利用,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系統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重大問題,深刻回答了為什麼要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怎樣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時代課題。我們要聯繫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深刻認識總書記重要論述的理論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
科學回答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課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重要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產力理論和共同體思想,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南。
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我國有著人口規模超大、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基本國情,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近年來,各地圍繞資源優勢加速佈局清潔能源產業,持續加快風能、光能、氫能等新能源產業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圖為2024年10月10日,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石林鎮,風電機組聳立在青山之巔,繚繞的雲霧與滿天的朝霞相映成景。 自然資源部供圖 曹永龍/攝
以制度建設引領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取得輝煌成就,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自然資源重大改革舉措,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一批重大制度,推動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變革,全國耕地總量近三年連續保持淨增加,深地探測取得重大成果,規劃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全球生態治理貢獻突出,為保護和合理開發自然資源、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以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引領人類文明進步方向,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導作用,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面向未來,人類繼續依照現在的資源消耗模式生產和生活,將是不可持續的。在這件事上,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經驗教訓,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倡議站在為子孫後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開啟人類文明發展新紀元指明了方向。
二、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自然資源治理領域的集中體現,將我們黨對自然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了全新高度。我們要聯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重大戰略,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準確把握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立足資源稟賦國情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自然資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人均資源稟賦嚴重不足,走西方現代化大量消耗資源的老路是走不通的。習近平總書記基於我國人口規模、能源資源稟賦等實際,提出「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難以承載高消耗、粗放型的發展了」,「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等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考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和底線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特別是工業化進程中,曾發生過大量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事件,教訓慘痛。習近平總書記基於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提出「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不斷觸及自然生態的邊界和底線。要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無序開發、粗暴掠奪,人類定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合理利用、友好保護,人類必將獲得大自然的慷慨回報」等重要論斷,生動詮釋了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破壞自然轉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多樣性、持續性,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塑造高品質國土空間格局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鮮明底色。國土空間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關係國家戰略佈局的重大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從完善空間治理出發,提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從大的方面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首先要把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好」,「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統籌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科學佈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等重要論斷,深刻闡釋了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重大要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提升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其他優勢地區增強保障糧食、生態、能源資源、邊疆邊境安全等戰略功能,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戰略路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從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出發,提出「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取之有製、用之有節的道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堅持節約優先,堅持全過程節約管理,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用較少的資源消耗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可靠保障。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遠性問題。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奢侈浪費、粗放利用,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習近平總書記從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出發,提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製」,「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持續改革,我國生態文明體制已初步搭建起四梁八柱的主體框架,但在落實中還存在產權制度、市場化機制、管理體制三大難點」等重要論斷和部署,為進一步改革完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指明了方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持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保證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採取一系列重要舉措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圖為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區通過青藏公路,往來車輛聽從工作人員現場指揮,避讓遷徙動物。 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系統觀念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科學方法。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系統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出發,提出「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等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系統論的思想方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整體觀,因地因時製宜、分區分類施策,實現各類自然資源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共同守護地球家園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價值延伸。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從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出發,提出「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荒漠化防治是關係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汙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建設更緊密的綠色發展夥伴關係」等重要論斷和倡議,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合作、完善全球環境治理指明了方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生態、資源、環境、氣候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三、紮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部署
黨的二十大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科學謀劃,提出30多項自然資源領域重要改革舉措。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守正創新、積極作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提升自然資源治理效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
持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走好踐行「兩個維護」第一方陣。強化政治機關意識,堅持和加強黨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全面領導,將學習總書記重要論述作為長期的政治任務,教育引導自然資源系統廣大黨員幹部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研究闡釋總書記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進一步拓展學習宣傳的廣度、深度,積極推動宣傳宣講工作走深走實、入腦入心,以之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形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深化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自然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製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2024年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劈波向南、破浪出征,開啟為期近7個月的科考徵程。此次考察將開展南極秦嶺站配套設施設備建設,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廣泛開展科研和後勤保障領域的國際合作。圖為當日,「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從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碼頭出發(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攝
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夯實自然資源安全利用基礎。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體系,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控制線的管控。強化監管、執法和國家自然資源督察,以「長牙齒」硬措施嚴格保護耕地,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嚴格控制建設佔用生態保護紅線,守牢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高礦產資源國內供給能力。嚴格管控新增圍填海,確保大陸自然岸線不低於35%。提高地質、海洋災害防治能力,強化森林草原防滅火一體化運行。
深入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提升自然資源高效利用水平。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大力推動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再開發,支持城市改善環境、發展新興產業。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健全礦產資源利用標準體系,引導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探索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加強深遠海資源開發。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增強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能力。持續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完成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實施生態系統碳彙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暢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途徑。加強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和應用,建設數字生態文明。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究、學習宣傳、實踐推廣和國際傳播,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秉承生態文明理念,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修復、極地大洋科學考察、構建藍色夥伴關係、應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防治自然災害等國際合作,推動建立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邊機制、更加積極的區域合作,共同應對生態系統保護、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的重大挑戰,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