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擴內需「牛鼻子」 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
2024年年底,「全方位擴大內需」的提出,標誌著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之舉,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並將其放在明年要抓好的9項重點任務的首位。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對上述工作作出更全面細緻的部署,「擴內需」成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頭戲。
「目前,國內宏觀經濟總量失衡,需求不足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解決需求不足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著眼超大規模內需市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通過政府加大公共產品的投資和供給,帶動有效訂單增加,從而帶動就業形勢持續好轉,形成投資、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
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擴大內需是促進經濟發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戰略。牽住擴內需的「牛鼻子」,明年,一系列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將進一步推動經濟企穩向好。
擴內需要以提振消費為主導
消費和投資是內需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我國的財政政策重心多向投資領域傾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我國曾推出「四萬億」計劃以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據相關研報的測算,其中有約七成的資金被用於支持基建等投資。
如今,政策取向有了變化,重心從基建投資調整到居民消費和社會民生。這一變化從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相關表述就能看出。會議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消費」被放在了「投資」之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認為,當前,我國的製造業面臨著重大的結構轉型,在房地產投資需求減弱後,如果繼續保持製造業投資的較快增長,將會造成更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加居民消費。」
「擴大投資的結果就是增加供給能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過去供需有缺口,供給不足,靠投資刺激能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但當供大於求,仍然去刺激供給端,供需矛盾就會越來越大。因此,在出口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就需要擴大內需,而且要以提振消費為主導。
具體來說,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5年,我國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等。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後的第一天,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上再次強調要加力做好「兩新」工作,推動消費擴量提質增效。
關於明年的「兩新」工作,商務部已經給出了更明確的信號。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12月14日舉行的「2024-2025中國經濟年會」上透露,明年,我國將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穩住消費基本盤,讓更多消費者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接下來)我們要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出更多務實舉措,持續釋放消費潛力。」盛秋平說。
其實,在促消費上,自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來,新一輪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加力,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截至12月13日零時,汽車以舊換新帶動乘用車銷售量超520萬輛;家電以舊換新帶動八大類產品銷售量超4900萬台;家裝廚衛「煥新」帶動相關產品銷售超5100萬件;電動單車以舊換新帶動新車銷售近90萬台。
中金公司研報預計,今年四季度「以舊換新」財政補貼規模可能在1200億元左右。如果明年保持全年力度不減,則所需補貼金額將明顯提升。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高養老金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等舉措,可能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強消費能力。「從長期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財政支出向更廣泛的民生領域傾斜或是趨勢。」中金公司研究部有關專家說。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升了消費的重要性,反映出政策已經打破了部分思維定式。」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在「《財經》年會2025:預測與戰略暨2024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今年我國已經出台了家電、汽車等消費的刺激政策,接下來可能涉及更廣義的消費刺激,例如對日用品消費進行刺激。「更為重要的是,在社會保障體系的充實完善,以及針對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方面,中央政府和央行可以發揮更強的作用。」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消費被普遍認為是擴內需的重要抓手。「當前,商品消費已經接近飽和,但服務消費還有很大的空間。」王一鳴認為,未來,應積極擴大服務消費,放寬中高端醫療、休閑渡假、養老服務等領域的準入限制和價格限制,促進社會投資進入,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對多樣化服務消費的需求。「另外,年青人是消費的主力,如何來刺激他們消費,生育補貼、普惠托育等都是可以去做的。」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發展服務消費提出了相關的要求。會議提到,2025年,要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同時要積極發展正選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等。
投資的關鍵是提高效益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在短期內體現為需求,中長期則轉化為供給。從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中的相關表述能看出,政府對擴投資的態度相對謹慎,「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是明年擴大內需工作發力的重點方向。
所謂「有效益的投資」,就是有質量、有效率、有回報的投資。這並不是一個新提法,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提出,要「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有效投資不僅能夠滿足當下需求,而且能夠創造新的需求,其效果就是從需求端、供給端兩方面發力,推動經濟增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副所長盛磊表示,從發展看,錨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我國仍需保持一定投資增速,同時,必須提高投資的精準性、有效性。
2024年,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髮揮了關鍵作用。國家統計局12月16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65839億元,同比增長3.3%;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4%。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2%,製造業投資增長9.3%。進入四季度,多地掀起了重大項目「開工潮」,多個省份轄區內開工的重大項目總投資額已超千億元。
積極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重大項目就是一個重要抓手。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則更明確地提到,要加快推動「兩重」建設,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等各類建設資金,推動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持續推動重大項目引入民間資本。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瞭解到,今年用於「兩重」建設的7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已全部下達,分3批支持1465個項目建設。同時,2025年「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已提前下達,將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1159億元支持121個項目建設。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分析認為,明年支持「兩重」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可能會與2024年規模持平,從而增強對長期限項目的保障能力。
「當前,(我國的)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還面臨總量不足、區域不均、結構上‘看得見的基建多、看不見的基建少’的問題,仍有空間。」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誌恒認為,通過政府投資適度超前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有序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有利於改善消費環境、疏通消費堵點,提升居民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激發消費潛力。「此外,還應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的帶動引導作用。近年來,中央層面通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帶動社會資本,有力支持了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他說。
實際上,民間資本加速進入重大項目領域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今年以來,我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已超過5萬億元。除了加快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有關部門還在積極構建更加規範透明的制度環境,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搭建了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引導有關方面加大融資支持和要素保障。
在張立群看來,對於經濟效益較好的項目,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非常重要。但對於公益性、普惠性特徵較明顯的重大項目建設,更重要的是發揮政府投資公共產品的功能。「這是促進共同富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有效增加訂單,拉動企業生產經營回暖、就業形勢好轉的關鍵舉措。」他說。
對於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盛磊的建議是,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優質項目推介。此外,還要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深化投貸聯動試點合作,強化民間投資項目的融資支持。
責任編輯:潘圓,寧迪,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