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大典邂逅時尚古鎮

國風大典現場。主辦方供圖國風大典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近百位國風紅人盛裝打扮,乘著花船穿過小橋流水,畫舫搖曳,每一幀定格都如夢幻畫卷;在水上婚禮,「紅男綠女」帶你見證桑治代婚禮的禮儀與美好;在美食市集,從街頭小吃到精緻美點,每一口都是人間煙火……由抖音出品、中國青年報聯合出品,中青在線承辦,榮耀300系列冠名的「2024國風大典」,於12月7-8日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濮院時尚古鎮舉行。

濮院時尚古鎮,在歷史上曾因「日出萬匹綢」被稱為「嘉禾一巨鎮」,如今又成為時尚文旅的新地標。這裏有唐風桑治韻、棋盤街巷,當眾多身穿傳統服飾的年青人湧入,一時間,恍如穿越時空。但這又不是「復古」,國風,是現代的、時尚的、國際的;這裏有市集、巡遊、演出,歸根到底是有意思又有意義的。

國風大典主辦方負責人夏甜甜說,5年前舉辦國風大典的初心是讓一群熱愛國風的人聚集起來,期待星火可以燎原;今天,國風大典五週年了,「國風」已經不再是小眾文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加入。「國風之美並不是單一的,當下的年青人正在用更創新的形式和表達,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這份創新,需要實踐,需要包容。」

非遺找到了下一代接班人和消費者

在國風大典中,人氣最旺的莫過於「國風街區」——晚上亮燈,就成了更有氛圍感的「煙火燈市」。絨花、通草花、面塑花燈、剪紙、油紙傘……非遺傳承人現場教你體驗匠藝匠心。

油紙傘是屬於江南的意象,浙江餘杭的油紙傘製作有著200多年歷史。好看又好用的油紙傘,曾經是外地客商爭相採購的「伴手禮」。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鋼製骨架傘出現,油紙傘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手藝也一度失傳。

2006年,已近退休之年的製傘匠人劉有泉找到幾個誌同道合的「老夥計」重操舊業,「複活」了餘杭紙傘的72道製作工序。2015年,劉有泉的孫子劉偉學接過了這把紙傘,但他「不想只做一個賣傘的人」,他有著「要讓世界看到餘杭紙傘」的雄心。2016年,他與設計師合作,把紙傘帶到了意大利米蘭設計周。

隨著國風文化的流行,油紙傘也找到了新的「風口」。在市集現場,餘杭紙傘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劉建英說:「年青人喜歡傳統服飾,配飾中就包括油紙傘。我們的傘既有裝飾功能,又有實用功能,傘面塗的桐油可以防雨,深色系的傘可以防曬。」

通草花,顧名思義,通草做的花,揚州通草花製作技藝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傳承人朱欣介紹:「通草紙紋理細膩,很像真花花瓣的紋理,還有遇水變軟的特性,可塑性很強,可以做成各種花瓣形狀。」

與餘杭紙傘相似,揚州通草花也經歷過輝煌與落寞。「通草花進過紫光閣也進過人民大會堂,還出國參展、出口創彙,但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買的人越來越少,老師傅也紛紛轉行。」朱欣說,「現在國風興起,年青人又開始喜歡通草花了。他們不僅買,還願意學,我們已經有05後學徒了。」

在國風大典上,通草花找到了實用價值,不愧是2000多年的傳承,配漢服配旗袍,都般配。朱欣說:「最開始我們只做髮簪和頭飾,後來創新推出更多適合大眾的產品,比如胸針、耳釘耳環、擺件、小盆景等。之前通草花的受眾可能只有年輕女孩,現在的新產品不受性別或年齡限制,比如盆景、擺件,就適合送老人。」

武術、舞蹈、民樂……國風的舞台可以很酷

桑治代張先寫的「紅翠鬥為長袖舞,香檀拍過驚鴻翥」,用來形容12月8日晚的「國風美煥夜」再合適不過。作為國風最直觀的視覺體現,15家國風服飾品牌與百餘位國風紅人,一起組成了「華服天團」,貫穿全場的華服秀,演繹千年服飾演變。

峨眉武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全員00後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團,在「國風美煥夜」上,和嘉興大學的28名大學生,一起帶來開場表演《東方武韻》,「拿捏」全場氣氛。

團隊成員禹霏介紹,表演為契合國風主題特別添加了一些設計,比如配樂是民族樂器演奏的國風音樂,「嗩呐一響,點燃全場」;武術器械選用峨眉派最具代表性的峨眉刺,「相傳由女子髮簪演變而來」;服裝以中國紅為主題色調,顯示出中國女性的英姿颯爽。

青年舞蹈家駱文博帶來由其執導的舞劇《大名狄公》選段《甄兒》。這一段故事講述了唐朝俏皮小公主甄兒,在身著男裝踏上追求正義之路前的自由與天真,為後面劇情的曲折離奇和人物成長作鋪墊。

「《大名狄公》的服裝設計、造型設計,都是從壁畫、雕塑等歷史材料中提取元素,再進行舞台化藝術創作,有傳承、有創新。」駱文博說,「《甄兒》是一段少女在盛唐市井中玩耍的表演,很適合國風大典的演出地,古鎮為這段舞提供了天然的氛圍。」

樂器秀《寄明月》以古箏、三弦、嗩呐的組合,演繹民樂的新玩法。古箏演奏者盧柔伊從小學習古箏,隨著民樂越來越出圈,她在短影片平台上嘗試過「鋼琴+古箏」「筷子敲古箏」「弓弦拉古箏」「豎著彈古箏」等不同玩法。「我們通過不同的演奏形式和風格,讓傳統樂器被更多年青人看到聽到,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盧柔伊覺得,得先把人吸引過來,才能談更深入的文化。

每個人都是國風大典的「NPC」

夏甜甜介紹,國風大典設置了一套邊逛邊玩、有趣又鬆弛的遊園打卡規則。大家進入這個空間,可以認識和體驗非遺技藝,可以參與射禮、捶丸等傳統競技,可以定製一幅水墨肖像小畫……從「看戲」到「入戲」,每個人都是國風大典的NPC。

90後插畫師「木古木古」,帶著兩個穿漢服的女孩子「木木」和「阿古」,來到國風大典。這是她筆下的兩個水墨人物,一個活潑自信,一個內斂親和,是她心目中女孩子的可愛形象。

「我從9年前就開始穿漢服,那時候還比較小眾。後來,開始參加和漢服相關的活動,隨著漢服慢慢流行,還和朋友一起組織漢服社團。」「木古木古」高興地發現,第一批喜歡漢服的人已經長大了,開始向更年輕的人傳播漢服文化,比如她自己,繪畫是她的方式。

「木古木古」喜歡旅遊,走到哪裡,都「帶」著兩個漢服小女孩一起,把她們和風景一起畫下來。「現在的男生女生,很多都喜歡穿著漢服來逛市集,都快成大眾文化了。他們不僅喜歡漢服,還熱衷於學習漢服相關文化。正因為大家喜歡,我更有動力去畫這些。今後我也會更加努力去呈現我心中的國風。」

穿馬面裙、戰國袍、新中式,聽戲曲戲歌、國風音樂,看國風舞蹈、國風動漫……國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浸潤在年青人生活的各個領域。

駱文博的職業和生活都離不開國風。「西施、貴妃、昭君、武則天、薛寶釵、祝英台、虞姬、西王母、天女……中國舞讓我在中國古典音樂中,身著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美麗服飾起舞;生活中,我會收藏改良馬面裙作為活動禮服。可以說,我與國風有著不解之緣。」

峨眉派女子功夫團成員小婧發現,在武術領域,年青人對太極、詠春、峨眉拳等中華傳統武術越來越感興趣,「這大概是血脈覺醒的表現」。在成員茹茹看來,國風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為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而且,傳統文化以更延長尚、新穎的方式呈現,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也更加貼近年青人的生活和追求。

責任編輯:王國強,張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