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建中的震區看見向上生長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張均斌
曾經被上萬平方米泥流定格住的西北小村如今又「活」了起來。
短短幾個月,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民和縣」)的黃河岸邊,一座座新房不斷落成,一個嶄新的村落——金田草灘新村(以下簡稱「新村」)建了起來。
一到午飯時間,柏油路上人頭攢動,新村煙火氣升騰。老人們從新家走出來,穿過村子的感恩廣場,就到了幸福食堂,可以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麵條。
去年12月18日23時59分,積石山6.2級地震引發了罕見的泥流災害,民和縣中川鄉金田村、草灘村成了這個縣城人員傷亡最嚴重的地方。12.9萬平方米的土體液化潰散失去穩定,從上遊衝下來,形成了223萬立方米的泥流,流淌了近3000米,損毀了幾十間房屋,造成20名村民不幸遇難。地震之後,所有人都在等待「寒冬」過去。
今年,春暖花開之時,不少原本打算外出務工的人選擇了留守,與家人一起重建家園。村民或開始維修加固自家的房屋,或投入新家重建,或等待被泥流淹沒的耕地平整出來,種上糧食。
近一年熱火朝天的災後重建工作讓小村煥發了生機。民和縣副縣長、中川鄉黨委書記付彥龍介紹,這一年,不僅是這兩個小村,整個中川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災群眾的房屋維修加固工作已全部完成,受災嚴重的村民也已從活動板房搬入了新家,在新居里溫暖過冬。
在新居溫暖過冬
這個冬天,搬進新家是受災群眾最殷切的期盼之一。
金田村68歲村民楊忠保和家人是第一戶搬進新村的人家,他和兒子花了兩天,才把米面油等家當全部搬過來。
新村每戶人家的新房都是獨門獨院,還有玻璃暖廊,陽光照進來,暖和又愜意。9月的夜晚,楊忠保的腿最先感受到天氣的變化,他數著日子,等著新房建成。他選了120平方米的房子,收房後就立刻開始裝修,裝好頂棚,貼好地板,就搬了進去,「新家熱乎多了」。
事實上,失去老房子,楊忠保一直很難釋懷。地震那天,他和家人「逃命」的時候,一心只顧著往村廣場跑,一根玉米都沒拿出來,家裡的一切連同整個房子全被淹沒了。那是他10年前花了20萬元才建起來的房子,這幾乎是他半輩子的積蓄。
生活在繼續,楊忠保也在往前看。家裡有10畝地,今年中秋節前後,他種上了3畝冬麥。等到明年春暖花開,他還打算把新房的外牆裝修一下,讓房子更漂亮。
11月8日是金田村63歲村民楊昌有要記一輩子的日子,這天,他們一家三口住進了120平方米的房子。他說:「這個房子未來還要傳給孫子。」
「住進新家感覺挺好。」楊昌有說,新房的水、電都通了,還有暖廊,比老房子暖和很多,晚上不點爐子,他也覺得沒問題。
地震之後,楊昌有一直惦記著老房子,總想回去看看,但老房子處在泥流淹沒區的邊緣,他需要跨越整片泥流,風險太大,家人不讓他去。震後第四天早上,他跑了回去,看到190平方米的房子沒被衝垮,但被衝出了一個1.5米的洞,從洞里看過去,院子裡面都是泥,接近大門頂部,人只能順著大門爬進去。
去年,他和妻子在家種了7畝地,有玉米、小麥,一年的收成大概有幾千斤,地震前都堆在院子裡,也被泥流埋了。畜棚里養的6隻羊、1隻豬,也都被埋掉了。
今年,楊昌有家裡的5畝地被平整出來了,另外兩畝地被泥流埋壓過後,破壞了土地的性質,不再適合種植。他把那5畝地分成兩塊分別種上了玉米和小麥。
今年是楊昌有一家三口意外團圓的一年。以前,兒子一般是去縣城務工,今年村里的重建工作熱火朝天,活兒多了,兒子基本在家附近務工。楊昌有和妻子期待,明年能有個好收成,多攢點錢,給兒子娶個媳婦。
草灘村挨著金田村,此次泥流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是兩個村的結合處。草灘村53歲村民何成義的兄弟家正處在泥流的主甬道上。泥流襲來,何成義失去了母親和兄弟。
何成義的老房子處在泥流區較為邊緣的位置,一面牆已經垮得不成樣了,從牆體側面發黑的印記還能看出泥流來過的痕跡。12月6日,何成義和姐夫從老家搬運舊桌子、沙發等物品到安置房。第二天,一家人聚在一起祭奠在泥流中去世的親人。在何成義看來,搬進新房子,也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
過去的這一年,草灘村100多戶人家搬到了新村。草灘村黨支部書記何永光忙個不停,從最初的抗震救災,到讓群眾在活動板房裡過上第一個溫暖的冬天,為村民發放各類補貼,到後來的重建家園,再到群眾搬遷,保障群眾度過又一個溫暖的冬天,他的步履一直未停。在何永光看來,搬進新居後,變好的不只是房子,還有配套生活設施,新村配備了超市、菜鋪、餐飲、老年活動中心等,最關鍵的是村集體經濟也在不斷壯大。
善舉傳來「迴響」
新村001號住著特殊的一家人,大約1個月前,這一家五口搬進了這個120平方米的新家,免費入住。
按照當地政策,國家給予每戶受災群眾16.5萬元住房補貼,這意味著村民可以免費入住80平方米的小院,入住120平方米的小院,只需要個人繳納7萬元,入住160平方米的小院,則需繳納16.5萬元。
新村001號的戶主是金田村42歲村民張青霞,之所以能免費入住這個大房子,源自他的一個善舉。
地震時,泥流擦著張青霞的家過去了,湧過來的泥流淹沒了放在家門口的拖拉機和一些農具,還衝走了門外剛收回來不久還沒脫粒的玉米。萬幸的是,房子沒塌,也沒進泥巴。
這些是震後第二天早上張青霞才知道的。地震發生的瞬間,他聽到外面亂糟糟的,有房子倒塌、電線掉落的聲音,還有村民的呼喊聲,就是沒聽到水流的聲音。當時,他急得很,帶著家人往外跑。他和家人跑上了車,急急忙忙開到兩公裡外的廣場避險,很多人聚集在這裏,有人在車上度過一夜,有人在廣場烤火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張青霞回到村里,滿眼望去都是泥巴,「幾乎全都被淹沒了」。
那段時間,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員趕到村里,在淤泥裡尋找失聯人員。夜晚零下十幾攝氏度,幾米高的泥流被凍得硬邦邦,人可以在上面通行,太陽一出來,就變成了流動的淤泥,踩上一腳,整個人可能立刻陷進去。在救援的過程中,雖然淤泥最外層結了冰,但里層一挖就淌水,挖掘機一邊挖,淤泥一邊往回湧,如此循環往複,一夜過後,挖掘機被淤泥包圍,「凍」在泥裡,動彈不得。
救援需要開出新路,避開泥流淹沒區,一些沒有受損的房屋需要被拆掉,張青霞的家正在救援路線上。鄉鎮的工作人員找到他說明了情況,並表示:「到時候會給你們一個滿意的安排。」其實張青霞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他明白一點,給生命「讓路」是第一位的。
老房子拆遷的那天,張青霞在旁邊看著房子一點一點被放倒。七八年前,張青霞花了近30萬元才建起了老房子,靠的是這些年他在拉薩、青海玉樹等地做瓦工,一點一點攢錢。他說,兩三輩人一直住在那裡,自然捨不得,天災面前沒辦法,「救人最要緊」。
善舉傳來了「迴響」。金田村有3戶人家像張青霞一樣,為救援「讓路」,拆掉了自家未受損的房子。經過救援人員和群眾共同努力,找到了所有失聯人員。金田草灘村地震災害避讓搬遷安置項目的新房建好後,當地決定為3戶人家免費提供120平方米的新房。中川鄉的一名鄉幹部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免除他們的7萬元,是為獎勵他們的善舉。」
最緊張的一年
房子是關乎老百姓生活的大事、要事,解決住房問題自然成了災後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和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楊元慶同很多當地的幹部想法一致:「不能讓群眾再在板房裡面過一個冬天。」
民和縣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大的災難。楊元慶介紹,地震導致該縣21個鄉鎮2.1萬戶9.2萬人受災,這佔據全縣總人口的20.9%,1.95萬戶農房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達27.33億元。
今年,民和縣確定的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達到132項,總投資31.78億元。楊元慶表示,這樣的投資規模在民和縣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對民和縣來說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過去的一年是民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孫亮亮任職生涯里最緊張的一年,因為身上扛著264戶人家的新房和11棟公共建築以及相關管網的建設任務,他說:「從沒感到肩上責任這麼大。」
地震發生後,孫亮亮與同事趕到了草灘村,查看房屋受損情況。當時,他看到,一些農房的牆體出現了裂縫,附屬用房的屋頂發生了坍塌。由於民和縣房屋受損量巨大,1000多人前前後後用了20多天完成了房屋安全鑒定,被鑒定為B、C、D級危房的房屋有22824套。
春天來了,房屋被評定為B、C級危房的村民開始對自家的房子進行維修加固,D級危房則需要重建。這個西北小縣城近幾個月的火熱建設場景是這樣的:一邊是上千戶甚至上萬戶人家同時修繕自家的房屋,村路上拉建材的車接連不斷;另一邊是建築公司進場,火力全開,加速為老百姓建新房。
要在幾個月內完成這些房屋的建造,面臨著多重挑戰:人手不足、材料短缺以及雨季影響等。孫亮亮介紹,一場大雨可能會導致3天無法正常施工。冬天來之前,要讓老百姓住進去,他們只能倒排工期。從項目開工到完工,孫亮亮絕大多數時間守在現場,早上提出今日任務,到了晚上複核是否完成,就這樣一天推著一天往前走。今年10月,他們提前完工。為了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建築施工單位的利潤空間一直在壓縮,最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新房的建設成本控制在了1900元/平方米。
這一年,孫亮亮切實看到了老百姓的變化,從建設初期到房子落成,有老百姓對工程質量不放心,為此,他們還專門設置了工地開放日,這也沒能完全打消老百姓的疑慮。直到老百姓裝修完住進去,他們的態度才發生了轉變,很多人對新房非常滿意。現在孫亮亮一到村民的家裡,村民就拽著他,一定要留他吃飯。
「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實現了第二個冬天不在板房裡過。」楊元慶介紹,截至目前,民和縣127項災後重建公建項目已全部完工,22824戶受損農房已全部竣工驗收,並回遷入住。自主分散搬遷安置246戶已全部完工併入住。上樓安置963戶,其中購置商品房安置的119戶全部簽訂購房合約或辦理產權證;購買保障房安置844戶已全部選房交房,正在裝修的有254戶。集中搬遷安置1407戶均已完工並交房,705戶正在裝修。
奔赴新生活
當前,新村不少人正在加班加點裝修,他們要趕在新年前住進新房,在新居開始新生活。
村里的老人沒被遺忘。12月2日,新村的幸福食堂正式投運,一到中午,就有40-50名老人來這裏吃飯。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吃飯。付彥龍介紹,兩個村有130多名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新村在謀劃之初,就把老年人的需求納入了考慮,幸福食堂就是為瞭解決老人的吃飯問題。
中川鄉應急管理局的青年工作人員王濤說,這一年,村民大都在忙著建房子,外出務工的人少了,留在村子的人生活壓力比較大。因此,國家為他們發放了應急期的救助資金和過渡期的補貼,給了這些受災群眾很大的幫助。
近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下達52.72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地方開展受災群眾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工作,切實解決受災群眾生活困難,保障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金田村、草灘村等民和縣的一些受災群眾也將很快領到這筆冬春救助補貼。
當前,新村的感恩廣場建設正在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付彥龍說,將廣場取名為感恩廣場是村民共同的想法,也是老百姓的心聲。感恩廣場將於12月18日左右正式揭幕。付彥龍說:「屆時整個村子就完全投入新的生活當中,老百姓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這一年,付彥龍發現,老百姓的精神狀態變化尤其大。受災初期,一些村民接受不了家人的離去,經過近一年的災後重建,村民順利搬進新家,人們逐漸走出了「陰霾」,露出了笑容。
產業興旺是老百姓的立足之本。他說,當地將堅持災後重建和產業發展兩手抓,將配套建設養殖場項目,讓村民可以實現「一戶一圈」,實現種植和養殖兩手抓,錢袋子變得更鼓。
村子的新發展還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融入。今年,中川鄉引進了一些大學生到村任職。
土地是農民的「飯碗」,他們迫切希望農田盡快恢復。民和縣素有「高原糧倉」之稱,是青海省糧食、蔬菜、瓜果主產區之一。地震時,泥流沿著溝道往下衝,衝毀了沿線的溝渠,也淹沒了沿途上百畝農田。金田村和草灘村有不少高標準農田,這在青海並不多見。
春天來了,原來的救援人員變成了工程治理人員,又進了村。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民和砂湧災害治理項目負責人黃維亮介紹,兩個村有近400畝土地受到影響。他們先對塌陷區進行了清淤和土地平整,儘可能把這些土地恢復成耕地。塌陷區存在8-12米高差,他們就對邊坡進行削方減載,在坡角下採取了石籠子護角,保持邊坡穩定,防止邊坡下切。在對溝道清淤之後,在溝道內設置了5座攔擋壩,攔擋壩中間設置了泄水孔,攔物源不攔水,水可以順著排澇槽順利排泄到下遊的溝道里,後續物源再受到擾動時,「我們就可以把它攔住」。
黃維亮介紹,經過治理,村子的淤泥已經全部被拉走了,土地平整了,村子的公路也露了出來,安全風險也已經消除了。目前,治理工程全部實施完畢,200多畝農田也恢復了。
今年,一直待在村里的張青霞卻格外忙碌,村里到處都在修房子,活兒多了起來,人手緊張,他流轉於各個工地,在老家掙的錢與去外面打工差不多,還能和家人在一起。
家裡還有五六畝地,明年春暖花開,張青霞準備種上玉米、麥子,然後繼續出去打工,養家餬口。
正如重建中的震區正在「向上生長」,楊忠保家的冬麥也正在向上生長,快有10釐米高了。等到開春,他還要再種上兩畝油菜。他說,等到油菜花開時,在太陽下金燦燦的,好看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