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丨武漢人的「夜生活」,滿滿文藝範!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倩倩 通訊員 鄒永寧 劉安喜

近年來,武漢全面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從社區到企業、從學校到社會,學習規模從小到大,學習資源由少到多,「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場景越來越豐富。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職場年青人掀起「夜校熱」;老年大學課程「秒光」,「銀髮族」愛上校園生活;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多樣,家長學生齊點讚……

12月10日,在武漢市武昌老年大學,學員們正在練習洞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12月10日,在武漢市武昌老年大學,學員們正在練習洞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地鐵、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書香市集不斷;武漢中心書城、德芭與彩虹書店、三聯書店華中首店、蔦屋書店等網紅書店搶灘武漢,接續收穫粉絲。

武漢是我國率先建設「讀書之城」的城市。目前,該市已建立60個城市書房、1200個社區書屋和2149個農村書屋,形成了覆蓋全市的閱讀網絡。

12月8日,在武漢市江漢城市書房——德芭與彩虹書店,讀者徜徉在書的海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12月8日,在武漢市江漢城市書房——德芭與彩虹書店,讀者徜徉在書的海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今年6月1日起,《武漢市終身學習促進條例》正式施行,要求充分發揮科教資源豐富、院校和中央在漢單位多的優勢,把數字化作為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倍增器」,聚焦關鍵單元和重點群體,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多元整合。

以「智慧武漢」為引領,武漢創新「互聯網+終身學習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應用為支撐,夯實學習型城市建設數字平台。

在線學習平台「武漢終身學習網絡」彙集了8800多項數字資源和6500門在線課程;跨媒體閱讀平台「武漢·讀書之城」則整合了約100萬冊電子書和10萬集音頻資源。「虛擬三維數字紀念場館」「武漢人文雲上行」「社區教育行走課堂」「機關大講堂」等多類別主題學習活動,正以多維度、多視角、多方式,帶領市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閱曆。

12月14日,在武漢市蔦屋書店,讀者欣賞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超大型限量攝影集。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通訊員 郭勇 陳毓華 攝)

活到老、學到老,才能真正建成學習型社會。《武漢市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社區居民培訓率達55%以上。

武漢市充分發揮市、區社區教育學院、街道社區教育分校、社區教學點四級社區教育辦學網絡作用,加大教育資源供給,創新學習模式。以武昌區社區教育學院為例,該學院設立了52所社區學校,編寫了52本教材,舉辦近3000場講座,並通過微信公眾號、短影片平台及小程序,提供了涵蓋詩詞、音樂、數字技能等內容的526節在線課程,累計吸引超過200萬人次參與學習。

12月10日,在武漢市漢陽區星空大廈,省直機關「青年夜校」第74期課程非遺糖畫火熱上演。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12月10日,在武漢市漢陽區星空大廈,省直機關「青年夜校」第74期課程非遺糖畫火熱上演。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公民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武昌區社區教育學院院長黃琳介紹,針對社區中的熱點問題,學院廣泛徵集居民學員意見,通過民主協商、成立誌願服務組織,推進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激發公民的正義心、判斷力、公益心、團結力。

一個個熱情的學習愛好者,如星星燈火點亮全城。自教育部2013年開展「百姓學習之星」「終身學習品牌項目」選樹活動以來,武漢市各領域湧現出43位「全國百姓學習之星」、33個「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12月8日,讀者在武漢市江漢路新華書店享受愜意讀書時光。今年,江漢路新華書店煥新升級,新穎的設計和品種齊全的書籍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閱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2013年3月起,礄口區居民黃德寶結合自己收藏的近2萬件與雷鋒相關的資料及1850餘種紀念實物,成立武漢雷鋒陳列館,向市民免費開放,宣講雷鋒精神。

武鋼退休老人葉少雄把「家風家教小課堂」融入「社會風氣大課堂」,40多年來收藏家書數百封,整理的著作被數十家博物館、檔案館收藏,記錄下長者對晚輩的諄諄教導。

今年12月,在第六屆國際學習型城市會議(ICLC6)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武漢市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獎章。

「獲獎者展示了終身學習的力量,使公民能夠適應、創新和合作解決我們這個星球上最緊迫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主任伊莎巴爾·肯普指出。

學習正在成為武漢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提供有力支撐。濃濃書香里,城市正拔節生長。

詳見12月17日湖北日報11版>>

點擊查看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