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一年,重返甘肅積石山
「我記得你,去年冬天地震的時候來了。」見到記者,積石山縣的村民熱情地打招呼。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地震造成甘肅、青海眾多群眾受災,上萬間房屋倒塌。甘肅、青海多部門組織人員第一時間全力開展搜救,並安置受災人員。地震剛發生時,新京報記者趕到震中積石山縣,記錄了地震發生後人們抗震救災的現場。
時隔一年,新京報記者重返積石山。我們看到,廢墟上倒塌的房屋已重新建起,房屋、道路裂縫已被修補。我們見到了一年前見過的人們,也終於有機會和積石山縣的人們一起講述震後這一年他們走過的路。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10080戶原址重建住房如期建成入住,13個集中安置點10015套住房全部建成交付,受災人員陸續搬入新居。他們正逐步回到正常生活。
恢復生意的五金店
從高速下來進入積石山縣,一路開車到達大河家鎮,人們忙忙碌碌的生活映入眼中——店舖正放著音樂吸引顧客,孩子們在路邊玩耍,有人趁著天氣正好收拾著房屋。部分因天氣暫停施工的老舊建築還留有去年地震帶來的傷痕。
「您還記得我嗎?」記者來到了張輝雲經營的五金店裡向他打招呼,這位50多歲、惇厚質樸的男子伸出雙手緊握著記者的手,臉上也不自覺地露出笑容,「我記得,去年冬天地震的時候來了。」
去年積石山地震次日,記者在報導大河家鎮震後災情時,採訪的第一個人就是張輝雲。當時他正在查看被垮塌牆體掩埋的店舖,面對鏡頭流下淚來。
張輝雲告訴記者,自己是從農村出來的,從14歲開始跟著父親做生意,一直到50歲。地震發生時,他看到幾十年辛苦掙來的店舖一下子就沒了,「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難受。」但好在,自己家11口人全都平安無事。
地震發生不久,張輝雲和家裡人就把店舖里一部分未受損的東西收拾出來重新開門經營。
在原有貨品的基礎上,張輝雲採購了馬桶、水暖管道、吊扇等之前不曾售賣、但災後重建能用得上的東西,平價賣給了和他一樣受災的鄉親們。為了能夠幫助大家共渡難關,許多人都只是留下了購買清單,張輝雲並沒有讓他們立即付錢。
「慢慢干唄」,張輝雲扛著巨大的壓力重建了店舖。他說經歷過災情後,自己更願意去主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回憶起過去一年的經歷,張輝雲再次流淚了。他下垂的眼袋、臉上深如刀刻的法令紋,都記錄著歲月的磨礪和沉澱。
如今,張輝雲的五金店經營情況已經恢復到了地震前的樣子。兩個兒子平時都會在店裡幫他打理。空閑時,父子三人會坐在一起聊聊家裡和店裡的情況,張輝雲臉上也多了許多笑容。
癒合
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陳家村,新京報記者再次見到了高蘭芳。一年前地震發生的瞬間,高蘭芳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倒塌的牆體,護住了兩個女兒,她自己卻因此受傷。
高蘭芳還記得當時的場景。她在院子裡坐著,剛要起身的時候,兩邊的牆全倒了下來,她趕緊側身把一個孩子護在懷裡,另外一個孩子擋在後面。兩面牆倒塌壓在高蘭芳的肩上。「還好她們(孩子)兩個沒事,這次真能把命撿回來,還行。」
到高蘭芳家裡時,她的孩子正在院中玩耍。曾經坍塌的地方,新房子蓋了起來—白牆細膩光滑,幾扇大窗戶讓陽光充分地進入房間。屋內還在佈置,擺放著簡單的傢俱,燒暖的炕陪著他們度過這個冬天。
地震發生後,高蘭芳卻常常陷入矛盾之中。以前高蘭芳一家四口分工明確,丈夫在外打工賺錢,她自己在家照顧兩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因地震受傷後,丈夫不得不在身邊照顧她,但同時丈夫也是這個家唯一的經濟支柱,照顧就意味著連家門都走不出去。「我希望他出去,又不希望他出去。」
在村、鎮、縣三級政府的幫助下,高蘭芳一家因地震受損嚴重的房屋已重建一新。高蘭芳通過康復治療傷情也在好轉。她也在試圖慢慢從心理上自我癒合,重新來接受如今的生活。
高蘭芳一家四口的日子也正在恢復原有的平靜。高蘭芳的大女兒在今年10月底的月考中獲得了獎狀,高蘭芳的丈夫又一次走出了家門。
明年,要拍一張全家福
2023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地震後的5天時間,積石山縣人民醫院里成功誕生了10名新生兒。
地震期間,醫院產科大夫、助產護士全員在場,充分保障孕產婦的生命安全。餘震比較強烈的時候,他們就把東西都準備好裝在應急包里,跑到樓下車裡面接生。
馬怡萱就是震後在積石山縣人民醫院出生的10名新生兒中的一個。如今,她也快一歲了。2024年12月15日,新京報記者來到甘肅積石山縣寨子溝村,看到了被爺爺拉著手正蹣跚走路的小孩子馬怡萱。
「孩子(馬怡萱)還小得很,兒子和兒媳婦在外面打工,我們就在照顧著。」馬儀萱的爺爺馬黑麥說,房屋坍塌後他們又在上面重新建了房,除了國家的重建補助,他們還享受了無息、貼息的專項貸款。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2024年3月15日,積石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全面開工,根據受災人員自願及房屋受損情況,分為維修加固、原址重建、集中安置三種安置方式。目前,積石山縣28927戶房屋已完成維修加固,10080戶原址重建住房如期建成入住,13個集中安置點10015套住房全部建成交付,受災人員陸續搬入新居。
看著一家老小搬入新居溫暖過冬後,馬怡萱的父母就匆匆踏上了外出務工的路。「他們兩口子希望用自己的勞動,能把貸款趕緊還完,讓我們少操這份心。」馬黑麥說。
通過影片電話,馬怡萱的爸爸馬佔虎告訴記者,自己出來已經工作三個多月了,可能要到明年年底才會回家。孩子的第一個生日,他們可能要錯過了。
馬佔虎告訴記者,他們夫妻現在都在廠里上班,沒辦法將孩子接到身邊,每次都只能通過影片電話的方式看看孩子,「她會喊爸爸媽媽了,每次影片電話隔著手機屏幕她都會叫我們。」
記者看到,馬怡萱爺爺的手機里存了很多孫女出生以後的照片和影片,但沒有一張全家老小在一起的合照。這位老人說,希望兒子和兒媳婦打工回來的時候,能把這張他期盼已久的合照補上,他很希望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
新京報首席記者 馬駿 記者 吳夢真
編輯 甘浩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