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保大家談|是時候給刷臉亂象劃「紅線」了

有的企業在門店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用於「客流分析」;有的經營場所沒有合法、合理理由,卻要求消費者刷臉進入;有的小區更新保安系統,把人臉識別作為唯一出入方式,居民不刷臉就回不了家……對於這些動不動就要刷臉的現象,您有沒有覺得煩?有沒有擔心由此帶來的信息泄露風險給自己造成損失?有沒有想過「邊界」在哪裡,這些場景是否全都有必要刷臉?

據《解放日報》報導,今年上海開展的「亮劍浦江·2024」消費領域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專項執法行動,明確提出公共場所「不刷臉為原則、刷臉為例外」的治理大目標,而且上海市還率先確定了公共場所安裝人臉識別設備三大原則,即「為公共安全所必須」「有法律依據」「做到單獨告知」。

據報導,上海已推動全市600餘家商超門店,6300餘家酒店,70餘家公共球場館,1200餘個游泳館、健身場所,2900餘座公共廁所,1400餘台自動售貨機完成「強製性」「濫用化」刷臉的自查整改。

消息一出,輿論一片叫好!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給公眾帶來的便利,有目共睹。但隨著越來越多根本不必刷臉的地方開始刷臉,也給公眾帶來了更多潛在的隱私泄露、財產損失甚至身份被冒用等一系列威脅與風險。每隔一段時間,人臉識別總會以一種「負面形象」進入大眾視野。比如前兩年轟動一時的「ZAO」換臉風波;比如武漢曾發生的居家保姆以為老人拍照為掩護盜用老人的人臉信息,轉走了老人銀行卡里22萬元的盜竊案件;再比如媒體曝光網上存在著大量提供破解人臉識別技術的微信群,「服務」涉及政務、安防、金融支付等,每單破解價格最低僅需25元……

正如有人說,技術是中立的,但技術背後的人是有立場的。作為管理者,通過制度手段平衡好技術創新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關係,讓技術能夠「善用」、讓公民個人信息有更好的保障,是必須堅持的立場。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刷臉亂象,天津曾開全國之先河,首次公開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於2021年起正式實施的《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規定了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由濫用刷臉技術帶來的侵權,天津也不乏經典案例——

2021年,居住於和平區誠基經貿中心的顧某(化名),因「刷臉」是進入該小區的唯一方式,將物業公司告上法庭。經一審、二審,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要求物業公司刪除原告人臉信息,並為其提供其他通行驗證方式,同時賠償原告6200元合理費用。該案也被稱為「天津人臉識別第一案」。

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天津某房地產公司在寶坻區寶一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抓拍收集人臉信息52萬餘條,且為確定消費者來源渠道,在未取得同意的前提下使用消費者信息747條。對此,天津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總隊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並給予罰款50000元的行政處罰。

2021年7月至2021年8月,天津某房地產公司在新城泊閱項目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攝像系統,其間,在未經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採集消費者人臉信息907條,並對其中的89條消費者人臉信息進行比對使用。對此,天津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總隊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並給予罰款50000元的行政處罰。

……

如今,上海市確定公共場所安裝人臉識別設備三大原則,進一步給人臉識別應用場景分層級明確劃定了哪些場景可以刷臉、哪些場景不必刷臉的「紅線」,為當下的刷臉亂象提供了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紅線」劃得越清晰,相關企業的整改方向就越明確、監管的「落點」就越清晰、公眾信息泄露的風險就越小。

互聯網時代不能為了便利而犧牲人們的安全,必須確保人們享有「不刷臉」的權利。也期待更多地區能夠結合自身特點和百姓需求,創新管理方法、完善約束制度、加強執法監察,將「非必要不刷臉」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數字化紅利的同時,確保個人信息安全無虞,共同迎接一個更加美好、安全的數字未來。

(原標題:《是時候給刷臉亂象劃「紅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