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波濤:以市民訴求為「傳感器」,智能技術讓城市治理擺脫直覺

新京報訊(記者查誌遠 陳璐)12月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在北京召開。在主論壇環節,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向波濤表示,數字治理有助於打破信息孤島,以市民訴求為「傳感器」,智能技術的滲透應用,使得城市治理不再單純依賴直覺和經驗決策。北京接訴即辦改革,本身也是科技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一項生動實踐。

向波濤表示,北京接訴即辦改革實現城市治理的創新,是基於數據挖掘、集成、分析,實現對社情民意的精準感知,通過打造數據集成互聯共享的樞紐型平台,實現市民訴求接聽、派單、轉辦和考核的數字化轉型,實現了跨層級、跨部門、跨條塊的聯動行動高效協同。

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向波濤。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向波濤。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在向波濤看來,推進治理方式創新有三個方面尤其值得關注。一是提升敏捷治理能力。敏捷治理致力於實現治理中的敏捷性,通過快速靈活共同參與的理念和方法,形成高效、可持續的感知適應和應對環境變化的治理能力。二是加快建設「人感城市」。人感城市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強調以市民訴求為傳感器,以扁平化結構驅動多主體協同治理,進而提升民意識別、風險研判、協商議事、科學決策和施策評估的能力。三是打造數字治理生態。通過治理體系的系統化,治理主體的包容性,治理資源的共享性,實現包容性、協同性、智慧性和可持續性的城市治理價值。

近六年來,清華大學相關團隊通過理論研究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參與北京接訴即辦改革,提出要加快構建人感物感相結合的城市治理模式,利用大數據、大模型等新方法,深挖市民訴求數據。向波濤表示,這一模式超越了傳統的「物感」城市模式,強調「人本主義」,將人感與物感相結合,能夠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間,並針對城市複雜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向波濤認為,智能治理將指引未來城市治理的演變方向,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智能技術的滲透應用,使得城市治理不再單純依賴直覺和經驗決策,而是借助智能算法與自動化決策輔助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無論是資源配置、交通運行還是公共服務,智能治理都有助於提升城市治理的敏捷性和智慧化,為城市治理注入新動能。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