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黑木耳菌株在北航交接,曾隨實踐十九號衛星在太空遨遊兩週

12月18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實驗室,一份曾在太空遨遊兩週的黑木耳菌株「回家」,被正式交接給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的「心言豹林山耳(木耳名稱)」有機黑木耳種植基地。

據介紹,這次歷史性的交接也是太空育種的開始,這些黑木耳菌株曾登上首顆可重覆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從黑木耳菌液培養到幫助製作凍干粉裝入凍存管放進載荷,都有北航「月宮一號」團隊的支持,該團隊將持續為企業開展目標菌株的篩選提供科研支持。

有機黑木耳被加工成凍干粉登上太空。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有機黑木耳被加工成凍干粉登上太空。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

曆時半年將黑木耳菌株送上太空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定點扶貧和幫扶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助力中陽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該項目是北航在定點幫扶中發揮科技、人才、科研的典型案例。

「能夠把這批中陽縣的黑木耳菌株送到實踐十九號衛星,其實北航做了很多工作。」北航教師伊誌豪目前被派駐在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下棗林陽坡村擔任第一書記,他介紹,中陽縣自古以來就有栽培木耳的歷史,木耳產業如今已成為中陽縣的重要支柱產業。其中,由當地黨員回鄉創辦的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中陽縣木耳產業龍頭企業,是國內規模較大的黑木耳上下遊全鏈條產業,已建成年產1億棒菌包,1000棟大棚的研發生產綜合體。

伊誌豪介紹,北航每年組織相關學院和科研團隊赴中陽縣開展「點對點」調研,深入瞭解農民實際需求,深入產業基地瞭解產業困境。早在2023年,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紅在中陽縣調研時,獲悉該企業有開展黑木耳空間搭載進行航天育種的需求,於是此次黑木耳菌株搭載實踐十九號衛星項目應運而生。

黑木耳菌株交接現場,菌株就裝在箱子中。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黑木耳菌株交接現場,菌株就裝在箱子中。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

「在今年4月確認了此次搭載任務,我們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但要把黑木耳菌株變成可以進行空間搭載的狀態,需要通過將菌株液化並進行雪藏乾燥等一系列的科學操作,終於在今年7月底8月初時把前期的工作全部做完,整項工作都是在‘月宮一號’實驗室的師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伊誌豪說道。

實踐十九號衛星搭載方北京科思騰達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介紹,今年7月,多方通過反復的研究討論製訂了此次航天搭載的實驗方案,在8月7日收到了中陽縣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選送來的16管菌株。衛星的在軌飛行時間是13天16個小時。10月11日10時39分,我國在東風著陸場成功回收衛星,搭載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種載荷、自主可控和新技術驗證試驗載荷、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社會公益和文化創意載荷等回收類載荷已全部順利回收,其中便有此次交接的木耳菌株。

未來將對「太空菌株」開展系列科研工作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空間環境為生物科學提供了獨特的實驗平台。伊誌豪表示,黑木耳作為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食用菌,其在空間環境下的生長特性和遺傳變異研究對黑木耳產業的創新發展以及國家種質庫建設意義重大。通過開展此次黑木耳空間搭載育種實驗,期望借助空間環境的特殊條件,培育出新品種,推動產業升級。

中陽縣把此次「上天」的黑木耳品種帶到了儀式現場展示。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中陽縣把此次「上天」的黑木耳品種帶到了儀式現場展示。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

「上天搭載是第一步,航天育種的後半程工作將隨著此次交接啟動,我們會把樣品送到月宮一號’地面實驗室,開展菌株的培養,篩選並培育出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的一些菌株。」伊誌豪介紹,科研人員還將借此培育某些方面有多功能性狀的可以深加工的木耳品種,比如利用富含木耳多糖的品種製造食藥同源的產品。此外,將結合「月宮一號」開展科學研究,「月宮一號中的生命保障系統是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的四生物鏈環系統,微生物就包括真菌、木耳,此次希望通過誘變育種,為深空探測打下基礎。」

「我們企業拿到從太空返回的菌株後,也將把液態的菌株打到菌棒中,培育成形的木耳,通過對木耳的培育和對比,看看對木耳產量有沒有質的提升,最終目標還是‘讓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銷售人員高建偉介紹,當地環境具有雨水少、乾旱的特點,獲得更多抗逆性的好菌種對當地木耳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中陽縣委副書記劉雁斌也來到了交接現場,他表示,在推動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征程中,政府高度重視北航與中陽的合作,二者共同打造了黑木耳生態地理標誌數字化產業集群,還設有鄉村振興學院等。通過直播帶貨、文旅中心等多元化渠道,提升中陽黑木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強大動力。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