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振興鄉村 以改革釋放農村發展潛能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指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任務,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探索閑置農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總體框架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此外,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釋放的一大信號,是明年「三農」工作應該以深化改革為主線,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都要突出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振興鄉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了這一政策思路,將「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單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
在此基礎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順應人口變化趨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統籌縣域城鄉規劃佈局,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高強表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總體框架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總體部署一致。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都涉及城鄉要素流動與優化配置,要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中解決「三農」問題。而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要以縣域城鄉融合為突破口來引領和賦能鄉村振興。
高強表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農村是重要的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擴內需潛力巨大。統籌縣域城鄉規劃佈局,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舉措,可以有效激活農村內需,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針對會議提出的「統籌縣域城鄉規劃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明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目前村莊規劃編製工作正在大規模開展,但村級層面認識往往不全面,短期化功利化現象明顯,不利於城鄉形態現代化。未來縣級政府要在綜合考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耕地佔補平衡新規基礎上,從縣域層面對鎮村規劃統一考慮、統籌佈局。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全面落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任務,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探索閑置農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
高強認為,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釋放的一大信號,是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都要突出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通過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來完善體制機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動力支撐。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還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即明年中央一號文件。
上一次中央一號文件題目中涉及改革是2017年,主題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再往前是2015年,當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為「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陳明表示,明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題目中強調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落實,文件中或推出一些有重要性的政策,以提振發展信心,為促進經濟回升向好釋放更多潛能。
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4130億斤,首次超過1.4萬億斤,創歷史新高,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實現雙增長。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糧食供需仍處於緊平衡狀態,結構性矛盾仍存,保障糧食安全仍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必須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從2021年起,我國耕地面積「三連增」,淨增1758萬畝,但我國耕地佔用和保護仍面臨突出壓力。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耕地佔補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監管。
陳明表示,近年來,不僅是非農建設,造林種樹和種果種茶等也成為佔用耕地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中央改進和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將非農建設等各類佔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佔補平衡管理。管理方式更加科學,強調補充耕地堅持以恢復優質耕地為主、新開墾耕地為輔的原則,優先在農用地內部優化結構,將從平原和低坡度耕地中流出的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恢復為耕地,避免生態破壞和無序開發。
陳明認為,下一步,補充耕地一方面是在農用地內部優化耕地、園地、林地、草地佈局,另一方面是「以補定佔」,將省域內現狀穩定利用耕地淨增加量作為本省(區、市)非農建設「以補定佔」管控規模上限,用於控制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佔用耕地規模。
高強認為,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是一個新的提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也與這一政策有關聯,反映出我國耕地利用將更加精細化。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製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這包括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將試驗田、示範田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等。
高強認為,農業科研在糧食增產等方面已有顯著成效,但增產效果在實驗環境中比較顯著,在大田環境下的表現有待提升,反映出產學研不協同的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水平還有待提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應用,強調科技鏈與產業鏈的銜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助力大面積單產提升,為糧食穩產保供提供支撐。
對於會議提出的「因地製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胡冰川認為,這是基於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麵臨的挑戰提出的。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歷史基礎、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因此必須立足區域差異,謀劃和佈局符合本地區實際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胡冰川進一步指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局限於傳統農業領域,還涉及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要通過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綜合效益的提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在此基礎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
高強認為,要為保障糧食主產區種糧主體的種糧收益提供政策支撐,除了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還要建立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明年相關工作將進入正式啟動實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