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野豬獵人月入過萬」上熱搜,當事人:不認可「賞金獵人」的稱呼,網傳收入有誤
封面新聞記者 楊霽月 鄒阿江 圖據受訪者
近日,一則捕獵野豬「職業獵人」月薪過萬的短影片在網絡走紅。影片中,一張來自四川甘孜州丹巴縣的捕獵者們牽著獵犬的合照,看上去霸氣十足。
不少網民評論,「捕野豬真的可以月薪過萬嗎?」「野豬氾濫成災了,是該管管了!」「捕野豬怎麼不用槍?」「這是現實版的‘賞金獵人’嗎?」
帶著諸多問題,12月18日下午,封面新聞對話四川甘孜丹巴縣公益護農隊隊長劉旺、隊員吳浩,回應了網民關心的熱點。
野豬氾濫成災
全國各地都在成立護農狩獵隊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我國野生動物數量逐漸恢復,但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地區野生動物與人類衝突的加劇。特別是野豬這一物種,其種群規模迅速膨脹,已對多個省份居民的生活、生產甚至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023年6月,我國正式將野豬從《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調出。
截至2024年10月的數據統計顯示,中國野豬的數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00萬頭,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今年以來,野豬傷人事件頻上熱搜。
為了阻止野豬的氾濫生長,四川甘孜丹巴縣公益護農隊隊長劉旺介紹,團隊拿下了丹巴縣野豬防控試點項目,任務是計劃獵捕300頭野豬,每獵捕一頭可獲補貼2000元。
劉旺透露,進入9月、10月農作物豐收之際,也正是野豬頻繁出現的季節,這時公益護農隊還會聘用人員加入這支「野豬獵捕隊」,隊伍則從平日裡的六七人擴大至40名「獵手」和60多隻獵犬。
公益護農隊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人練過拳擊,也有人做著小生意,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我們捕獵野豬不能使用獵槍,通常是攜帶獵犬和鐵器,還有無人機等工具。」劉旺談道,山裡地勢複雜,光靠人去找野豬很睏難,現代設備的輔助必不可少。
護農隊:不認可「賞金獵人」的稱呼
沒有網傳的「月入過萬」
30歲的吳浩,是丹巴縣公益護農隊成員之一,今年8月來到丹巴,和團隊成員居住在一起。在涼山州長大的他,打小就喜歡追著獵狗在山上跑。平日裡他有自己的工作,但閑暇之餘也會參與捕野豬行動,為當地百姓服務。
近日,捕獵野豬「職業獵人」月薪過萬的話題衝上熱搜,網民說他們是「賞金獵人」,吳浩坦言:「我並不認可這個評價。」他義正詞嚴道:「什麼是‘賞金獵人’?我們做這個事根本賺不到錢。」
吳浩介紹,按照規定,必須要成功捕到野豬才會有2000元的補貼,有時候一週可能一頭也捕不到,這具有不固定性。此外,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購買一隻獵犬的成本在3000元至30000元不等,基地裡幾十條獵犬都需要請人喂養,獵犬若被野豬咬斷腳,還帶它們去成都醫治。此外購買的無人機也花費了近10萬元。「根本不是網上說的那樣,這些都是成本呀,能覆蓋大家的吃住就不錯了。」
什麼情況下可以「月入過萬」呢?吳浩解釋,這是非常理想樂觀的狀態下才可能做到的。比如一團隊6人,一個月內每天都上山,且次次有收穫,才有可能做到。「但這非常辛苦,1000個人里不一定有1個人能做得到。」
行走在川西高原的懸崖峭壁
打擊野豬氾濫 守護村民安寧
既然賺不到錢,為何還要堅持呢?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農民出身,有這份熱情,想為百姓做點事。」吳浩講述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在川西高海拔地區,一位年近七十的農民伯伯種了一兩畝玉米,眼看著即將迎來豐收,卻在一夜間全被野豬糟蹋。「他的辛酸,令人心疼。」
然而,捕獵野豬並非易事。當村民告知丹巴縣公益護農隊有野豬出現的線索後,他們便會前去分析其行蹤,早上5點出門、晚上8點後下山是常態。吳浩介紹,除了背上乾糧和約50斤重的獵網,最難的是每人要牽著2-3只獵狗在陡峭的懸崖邊行走。
丹巴縣境內峽穀深邃、溝壑眾多,全縣最低海拔為1700米,最高海拔為5820米,相對高差達4000多米,是全國獵捕野豬難度最大的地方之一。「獵狗一上山就興奮,帶著你往前奔,冬天下了雪,山路還很滑,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失足和獵狗一起墜崖。」吳浩介紹,在一次追捕中,就有4只獵犬墜崖遇難。
但當熱心村民為護農隊送上熱水熱飯時,吳浩心中暖暖的,認為捕野豬的辛勞付出都是值得的。「村民也知道我們辛苦,他們不善言辭,就通過給我們做上一口熱菜熱飯來表達感謝。」記者瞭解到,截至12月5日,丹巴縣已上報完成226頭野豬獵捕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與野豬的較量中,還不能忽視「保護」。在護農隊中,有這樣不成文的規定:不能使用槍支等法律法規禁止的工具和方法;必須靠近野豬時才能解開獵狗的繩索,避免它們傷害沿途其它保護動植物;若在上山發現有歷史遺留的獵套要及時清理。吳浩驕傲地強調:「我們是公益護農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