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里兒」更有「面兒」的北京是如何練成的?
來源:北京網民說
(本文約1300字,閱讀約需4分鐘)
行走中軸線,必看鍾鼓樓。
鍾鼓樓作為北京的文化符號,不僅承載著歷史,還與北京城市治理緊密相連。它們與天安門等建築共同組成《考工記》所載「面朝後市」的都城規劃範式,體現了北京城市治理智慧。
而作為文化遺產,鍾鼓樓的保護和利用滿足了市民文化需求,同時,其文化活動豐富市民生活,增強城市凝聚力。
鍾鼓樓一直是許多人眼中的網紅。「我是個沉默不語的靠著車窗想念你的乘客,當一零七路再次經過,時間是帶走青春的電車。」一首民謠《鼓樓》,讓許多文藝青年慕名而至。熱播劇《玫瑰的故事》在鼓樓取景,為這裏再添了一波熱度,不少劇迷紛紛打卡「劉亦菲同款」。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取景片段
多家旅遊平台發佈的旅遊榜單上,北京位列全國最熱門旅遊目的地。以鍾鼓樓為代表的北京建築、北京風貌讓遊客讚不絕口,也讓本地市民倍感驕傲。這其實是一個生動註釋,從中可見一場城市治理改革為這座城市帶來的深刻變化。
很多景點過去可不是這番場景。鍾鼓樓周邊胡同,曾經路面坑坑窪窪、「蜘蛛網」密密麻麻,私搭亂建不勝枚舉。什刹海一度違建鱗次櫛比,南鑼鼓巷更是曾被高度雷同的小吃店包圍。這樣的業態縱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但明顯已經不合時宜。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沿著這樣的方向,北京開啟了一場城市治理革命。「繡花」,意味著眼細微、動作靈巧、精益求精。「繡花」思維融入城市治理,意味著不能「差不多就行」,而是「差一點都不行」,一街一巷、一門一戶都要用心雕琢。
東四六條社區治理前後
例如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六條社區,以前這條胡同到處可見私搭亂建的小窩棚,每天居民的出入都受到很大影響。如今再來東四六條胡同,變得乾淨整潔不說,家門口還種滿了鮮花綠植。「小煤棚一拆,你看現在多整潔。」「政府給大家砌花池子,我們可以種自己喜歡的花草,天天看這麼美的花,人心裡能不美嗎?」居民李健樂嗬嗬地說。
這些年來,開牆打洞、遊商散攤等長期被認為「不值一提」的問題成了治理重點。不斷縮小治理單元的同時,北京持續夯實責任邊界,「任命」了一眾河長、路長、街長、巷長,把專項專事落實到段、到格、到巷、到人,出了問題「誰家的孩子誰抱走」。
從粗放走向精細的城市治理,擦亮了古都文化「金名片」。青石步道,朱紅門樓,灰色磚雕,不少老北京感歎:四九城的味道,又回來了!
當然,精細化治理的最終指向,不僅僅是提升北京的顏值,更重要的還是做好人居環境的加法。當治理事項越來越細,怎樣更好發現問題所在,回應市民的訴求?
參加2024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的國際嘉賓
2019年開始,北京整合同60多條各領域熱線,建立全市統一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受理平台,將全市343個街鄉鎮、16個區、65個市級部門和49 個公共服務企業全部接入。一個一年365天、7×24小時的城市治理響應體系建立起來了。
對於廣大市民來說,一來只需一個號碼就能找到政府部門,再也不擔心被「踢皮球」;二來,有求必應,不管什麼事,只要打了熱線就能得到相應答覆。可以說,這是以剛性制度實現了治理資源與民生訴求的充分匹配,保證了「急難愁盼」總能找到人管。
從「粗放管理」到「精細治理」,從「政府端菜」到「群眾點菜」,繼續以深化改革回應民生期待,北京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