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術思想交融!澳門成為連結東西方學術交流新橋樑
【環球時報赴澳門特派記者 邢曉婧】數百年間,澳門作為貿易站點廣為人知。回歸祖國25年來,憑藉獨有的歷史地理、文化制度等優勢,澳門已經發展成為連結東西方學術交流的新橋樑,在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術思想交融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有外媒報導說,回歸祖國25年以來,澳門的定位已經超越「賭城」和「貿易站點」,轉型成為連結東西方學術交流的新橋樑。澳門大學校長桑治永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包括學術研究在內,澳門教育領域在回歸之後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現已成為澳門的一張「金名片」。以澳門大學為例,除了校園「擴容」之外,還設有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華醫藥研究院及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各項領域均取得顯著成績。
2014年,澳門大學師生從佔地僅0.05平方公里的澳門氹仔校區遷入珠海橫琴校園,面積擴大至1.09平方公里。澳門大學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新校區也於本月9日奠基,預計於2028年投入使用。該校區位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西南部,佔地約37.56萬平方米,將新設醫學院、信息學院、設計學院和工學院等四個學院,並將增設交叉研究院和建立新的產學研平台澳大橫琴高等研究院。
得益於體量的擴大,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建設,澳門大學吸引了大批國際化人才,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八成教研人員來自全球。現有1.35萬名學生,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桑治永華稱,充分利用「一國兩制」賦予澳大的獨特優勢,助力澳大提升了國際知名度,近年已躋身世界大學排名前200。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對此也深有感觸,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澳門高等教育在回歸之後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當下澳門正面臨經濟多元化轉型,加上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帶來的機遇,澳科大將充分把握機遇,與內地大學合作的同時,也會繼續發揮澳門獨有優勢,強化與葡語系國家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交流合作。
在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中,澳門科技大學有近60位學者進入榜單、超過50位學者進入終身榜單。李行偉表示,「國際社會對澳科大乃至整個澳門高等教育界的認可程度愈發提升。」
桑治永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近年來,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國際化的教育環境、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以及學科專業的特色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來到澳門,他們畢業之後回到本國,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進一步促進東西方之間的學術往來,也為增進民心相通作出貢獻。
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羅拔圖·布吉奧拉奇來自意大利,《環球時報》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實驗室里忙碌著。布吉奧拉奇早年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開啟學術生涯,去德國高校工作幾年後又重新回到英國。
「原本以為會留在英國走常規的學術道路,沒想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把我帶到澳門。」布吉奧拉奇稱,2016年他受邀赴北京參加一場學術會議,他的研究成果引起澳門科技大學的興趣,邀請他前來工作。
「今年已經是第8年了,比我在任何一個高校的時間都長。」布吉奧拉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澳門是個國際化的城市,在學術研究方面也是如此。回想起8年前我剛來的時候,我所在的實驗室只有一條走廊和5間辦公室,可能還不到15個人。但現在,這裏已經發展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成果受到世界關注,我見證並參與了發展和演變,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在澳門大學,《環球時報》記者還遇到來自葡萄牙的博士生索菲亞·哥斯達,她在澳大開啟博士第一年的研究生涯,再以此為基礎回到葡萄牙法烏圖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打算去荷蘭工作。索菲亞稱,「我就是連結東西方學術交流的一員,在澳門,像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