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街頭,奏響中國民樂
王嘉禾(中)在街頭演出。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王嘉禾自幼學習古箏。在英國留學時,王嘉禾多次在當地表演,演出中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樂器感興趣。於是,王嘉禾在倫敦創辦了嘉音琴社,彙聚了一批民樂愛好者,他們通過演出、教學的方式展現中國音樂和傳統文化。
無心插柳,創辦琴社
王嘉禾6歲時便開始學習古箏。
「小時候看《還珠格格》時,紫薇彈古箏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王嘉禾說,「我當時學的是鋼琴,但被電視劇里的古箏吸引,便和父母說想學這門樂器,自此和古箏結下緣分。」
大學時,王嘉禾來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留學。王嘉禾說:「我的專業是金融和會計,和音樂無關,不過演奏古箏是我一直保持的愛好。通過學校的音樂社團,我得到了一些在當地表演古箏的機會。在表演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外國人沒有見過古箏這種樂器,他們常在演出後好奇地來問我,還對我的演奏表示欣賞,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王嘉禾說,創辦嘉音琴社是一件無心插柳的事。「隨著演出次數增加,越來越多聽眾問我可不可以教他們彈古箏。我受到啟發,開始從事教學,並且自己研究出一套‘古箏教學教程’。不過,我一個人的教學時間有限,便在社交媒體發了‘招募帖’,吸引了更多當地的古箏彈奏者來做老師,嘉音琴社便應運而生。」
隨著琴社在倫敦慢慢發展起來,其他中國傳統樂器愛好者也逐漸加入。「二胡、琵琶、古琴……嘉音琴社發展為一個綜合組織。我們不僅開展樂器教學,也在當地參加各類演出,展現中國傳統樂器的魅力。」王嘉禾說。
演出意外,令人驚喜
今年10月,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嘉音琴社在倫敦舉辦了一次小型音樂會。王嘉禾說,那天發生了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當時我們在教堂表演,一名女生演唱《我和我的祖國》,由古箏和鋼琴伴奏。突然一名華裔男子經過教堂,沒想到他是個隱藏的‘男高音’選手,竟和台上的女生合唱起來。他們的歌聲悅耳動聽,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默契十足,在場所有人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令人又驚喜又感動。」
「琴社演出比較常見的樂器組合是4種——竹笛、二胡、古箏跟琵琶。」王嘉禾說,「經過摸索,我們表演的曲目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典的中國傳統曲目,例如《水調歌頭》《春江花月夜》等,這類曲目尤其適合在節日時表演,溫馨有氛圍。還有一類是改編過的中國歌曲,例如我們將《彩雲追月》改編出爵士版本,這類曲目是對傳統音樂的再次創作,令人耳目一新,對年青人的吸引力更大。」
有時,琴社在倫敦街頭表演,引來許多路人駐足觀賞。王嘉禾說:「在唐人街表演時,觀眾大概一半中國人,一半外國人;在其他地點表演時幾乎都是外國觀眾圍觀,他們對中國樂器很感興趣。我們在表演時會穿漢服、旗袍等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服飾,許多外國人上前合照。看到大家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情,我感到非常自豪。」
教授古箏,傳播文化
在教學方面,王嘉禾說,琴社的學員主要有華僑華人、外國成年人和外國小孩,他們的學習動力不一樣。「華人華僑大多想通過學習傳統樂器寄託對祖國的思念,在異國他鄉尋找情感共鳴。」王嘉禾說,「外國人成年學員中有不少曾在中國旅行或者居住過,他們不僅會講中文,還對中國有特殊的情感。外國小孩通常是在父母陪伴下來學習,他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
「我曾經教過一名英國小朋友彈古箏,這次經歷很有意思。」王嘉禾說,「我問她為什麼想學古箏,小朋友說,有一次她路過一家樂器店,裡面擺放著古箏,她撥弄一番琴弦後感到很有意思。課程開始後,考慮到她年齡小,我便教她用古箏彈奏《小星星》等兒歌,沒想到她主動說想學《漁舟唱晚》等經典曲目。」
王嘉禾很驚訝。「原來,受家庭氛圍熏陶,這名小朋友對中國文化很熟悉。」王嘉禾說,「她的媽媽告訴我,希望孩子能學到純正的中國風音樂,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為了幫助教學,我在互聯網上搜索古箏曲目創作的動畫片故事,向小朋友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我認為中國音樂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古典曲目的同時很有必要瞭解當時的歷史文化。」
談到未來琴社的發展,王嘉禾說,自己心中有一顆夢想的種子。「我希望琴社能由展現中國傳統樂器拓展到中國傳統文化,在倫敦辦一個‘中國文化體驗館’。在體驗館里,遊客們不僅能感受音樂的魅力,還能品嚐中國茶點,學習中國哲學思想……」王嘉禾說,「這不是一件容易達成的事,需要付出許多精力推進。我會先做好眼前事,一步步向夢想靠近。」(本報記者 周姝芸)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9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