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脫縣荷紮村:探索鄉村振興「農旅融合」新路徑
在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戰略畫卷中,產業融合是村集體經濟崛起的關鍵「戲碼」。今年以來,西藏墨脫縣荷紮村立足生態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錨定「依託果果塘景區屬地村莊輻射效應、打造農旅融合示範村」坐標定位,積極探索「景區帶村」模式,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破繭成蝶」,逐步走上旅遊富民的發展新路。
解碼從「小茶青」到「茶經濟」的蛻變之路
近年來,荷紮村大力發展茶產業,共建成茶葉基地888畝,2024年採摘茶青22572斤,實現茶青收入83.5萬元、自產自銷21萬元,躍居全鄉之首、全縣前列。在12月初召開的德興鄉茶產業總結表彰會上,當兄弟村莊取經荷紮村茶園管理秘訣時,荷紮村委會主任全紅驕傲的說道:「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構建茶園管理、技術指導、茶青采銷的閉環管理模式,製定茶園管理獎勵辦法,每個環節均安排專人專責,同時依託果果塘輻射效應,深化茶旅融合,推動精品手工茶自產自銷,實現多元增收,群眾積極性越來越高,茶園管理肯定越來越好。」
今年10月,林芝市人社局駐荷紮村工作隊通過申請強基惠民資金,為群眾設計製作手工茶包裝900個,包裝煥然一新的精品手工茶一經推出,遊客反響良好、銷量火爆,手工茶收入翻了兩翻。同時,積極協調第三方製定茶園茶旅融合規劃,隨著未來觀景台、遊步道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荷紮「以旅促茶、以茶促旅」發展格局將逐步形成。
回顧近十年的茶產業發展歷程,原來的「小茶葉」一直是群眾增收的「金葉子」,現如今,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果果塘國家4A級景區輻射下的「茶經濟」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富民「大產業」。
解碼從「蜜柚園」到「園經濟」的成長之路
想發展村集體經濟,但村里「沒錢!」
是守株待兔、坐等撥款?
還是主動作為、率正選展?
這是荷紮村年中「我為村莊發展出點子」座談會上進行深度交流的問題。村黨支部書記紮西在會上說:「只要方向是對的,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只有邁出第一步,我們就能在行動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荷紮村現有村集體產業4個,其中45畝的蜜柚園因品種老化等原因經濟效益不高,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積極對接縣林草局及墨脫邊城公司等企業,探索建立了「黨支部+企業+農戶」的管理模式,通過村企合作、科技賦能對蜜柚進行改良嫁接、規範管理,實現經濟收益從零到3萬元的突破。
為實現資源深度整合與價值最大化,提升村集體經濟附加值,荷紮村通過「黨支部領導、企業支持、群眾投勞、專人管護」的方式探索打造蜜柚基地「種+養+遊」產業鏈條,首個自主發展的生態養雞場成功落地,試養雞禽150餘隻,同時在蜜柚基地種植七彩油菜花、時令蔬菜30餘畝,一期種、養殖預計增收5萬餘元,在助農增收的同時,為鄉村旅遊提供打卡觀光、採摘體驗以及食材供應,形成農旅融合供求閉環,實現了景區輻射帶動周邊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度「「聯姻」」。
2024年,荷紮村實現首次村集體經濟產業分紅。
解碼從「一秋田」到「田經濟」的探索之路
荷紮村積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探索挖掘水稻產業發展新思路,建有標準水稻田234畝、紅米田60畝,因地域和品種等因素影響,新米口感非常好,且自給率較為充足,群眾常常將大米進行長期存放,導致口感變差或過期發黴。
為解決該問題,駐村工作隊積極動員群眾轉變思想觀念,通過申請強基惠民經費為群眾設計定製紅米(大米)包裝袋、購買真空機,「吃不完」的米變成了助農增收的「土特產」。
同時,依託荷紮逸景農家樂打造水稻田觀光休憩平台,讓遊客在體驗門巴美食的同時,也能欣賞如畫田園風光,並謀劃上報了多個旅遊開發建設項目,將水稻田遊客棧道納入「一村一策」規劃,屆時遊客將能更近距離、更深層次領略鄉村之美、體驗農耕之韻。
隨著荷紮村「農旅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手工茶、紅米、蜜柚、香蕉、甘蔗、土雞蛋….各種「土特產」不斷出圈、上架果果塘景區攤位車,2024年實現「攤位經濟」收入40餘萬元,深受遊客青睞的鄉村「土」味飄香四海,走向更廣闊市場,一條圍繞「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幸福曲線」也越發清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需長期努力的目標,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味等待,但需要圍繞既定目標堅定前行,在「一村一策」規劃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協助村「兩委」製定了《荷紮村補短板、強弱項 以「景區帶村」促進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方案》《關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六條措施》等方案,儲備上報農旅融合項目15個。
未來,在全村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荷紮村將逐漸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美麗鄉村的「華麗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