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都萍鄉,何以晉陞「辣界頂流」
今年10月,江西萍鄉市通過「中國生態美食地標辣文化之都」生態區域公用品牌評定,獲得「中國辣都」的稱號。
在我國,吃辣的地方很多,如雲貴川,與萍鄉相鄰的湖南也以吃辣聞名,為何國字號的辣都之名會花落萍鄉?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看萍鄉如何「以辣為表,以紅為里」,將辣文化與紅色基因緊密相連,讓「辣」不僅影響萍鄉人民味蕾,更深深刻進萍鄉人的骨子裡。
辣文化:一頓不吃辣 飯都吃不下
中午時分,萍鄉安源區黃矮生態食府座無虛席,一盤盤「萍鄉小炒」,以辣椒為主或為輔,引得食客們停不下筷子。
廚房內,七八個灶頭噴發出熾熱的火焰,隨著一把把辣椒下鍋,被激發出來的辣味裹挾在煙火氣中,萍鄉小炒肉、萍鄉油淋魚、辣炒田螺……出鍋裝盤,令人垂涎三尺。
「無辣不歡」是萍鄉當地的網紅餐飲店,與黃矮生態食府一樣人氣火爆。夜幕降臨,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吃著盤中鮮紅的辣味菜,被辣得輕呼喘氣卻仍停不下筷。
「辣椒是萍鄉菜的靈魂,一頓不吃辣,飯都吃不下!」店主曾維說,自從萍鄉獲得「中國辣都」的稱號後,「遊武功山,吃萍鄉辣,成了許多遊客的選擇。」
不同於雲貴酸辣、川渝麻辣、湖南香辣,江西的辣更多地體現在原汁原味的生辣與鮮辣,而萍鄉小炒肉、蓮花血鴨、南坑鵝肉等知名美食之所以聞名,還是因為它們最大程度還原了食材的鮮香,又以生猛火爆的辣味抓住食客的味蕾和胃口,讓人一經品嚐,便唸唸不忘。
史料記載,明朝末年,辣椒從南美洲傳入我國沿海地區,後又被帶入江西,引入萍鄉。在萍鄉農科中心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辣椒實驗基地裡,所長朱德彬正在大棚內查看辣椒苗的生長情況。
「你們看,這些都是中心研發的‘辣椒安源’品種。這種皮薄肉厚,這種吃起來辣而不烈,這種畝產可達4500公斤……」朱德彬如數家珍。
萍鄉市農業農村部門的數據顯示,全市辣椒播種面積1.59萬畝,總產量達2.09萬噸。層出不窮的辣椒新品種,則為萍鄉的「辣文化+美食」注入了無限活力。
辣品牌:「辣文化+」品牌矩陣正在形成
論起萍鄉辣,繞不開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蓮花血鴨。江西蓮花血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間直播室內,蓮花血鴨烹飪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國華正在烹飪蓮花血鴨,通過網絡讓更多人知道和瞭解這道美食。
「淨重2斤的麻鴨,需要8兩的鮮辣椒!」李國華說,烹製蓮花血鴨選用的辣椒必須是本地產的線椒,做出來保證鮮嫩可口。
起鍋燒油,麻鴨入鍋,放入佐料,待鴨肉翻炒熟透,迅速放入辣椒,頓時,鮮辣之味進入鼻腔直衝腦門。
蓮花血鴨從第一道手續開始,到端上餐桌只需要半個多小時,但它從鄉土菜餚步入品牌打造,從「餐桌」走向「餐館」的市場化進程卻走了不短的時間。
通過「食物鏈」形成「產業鏈」、構建「經濟圈」,蓮花縣帶動農戶參與,打造「蓮花血鴨」品牌的同時,真正讓「蓮花血鴨」成為富民產業。
借助辣椒,萍鄉市正著力打造「四大辣都美食街」,形成了以玉湖「美食街」、武功山「特種兵」辣文化美食街、南正街、安源老街為主的辣味美食矩陣。
同時,萍鄉還策劃舉辦了「六省聯動 辣紅安源」辣文化交流大會,向全國發佈吃辣邀請書,設計辣美食打卡地圖,推出辣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結合武功山和萍鄉紅色旅遊資源拍攝微電影、短影片等,「辣文化+」品牌矩陣正在加速形成。
辣基因:以辣為表 以紅為里
「‘辣文化’是萍鄉飲食最鮮明的印記:以辣為表,以紅為里,道道‘辣味’里承襲著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蘊含了‘敢為人先、熱情似火’的城市品格。」今年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萍鄉市委副書記、市長熊運浪對「萍鄉辣」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註解。
安源路礦黨支部在萍鄉誕生;安源路薩克達人大罷工在這裏爆發;「安源兒童團」在這裏誕生;秋收起義在這裏策源和爆發……這些「第一次」,彰顯出萍鄉「辣紅」勇毅,而敢闖敢幹的火辣精神則刻進了萍鄉人的骨子裡。
萍鄉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是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策源地和主要爆發地。在安源路薩克達人運動紀念館內,每天引來不少遊客參觀打卡。
安源路薩克達人運動紀念館宣傳教育高高長段誌能介紹,近現代以來,隨著萍鄉煤礦的興起,煤薩克達人們發現從陰冷潮濕的礦井出來,食用辣椒後大汗淋漓,能夠驅寒祛濕,萍鄉很快成了聲名遠颺的食辣之地。
以辣為表,以紅為里。「萍鄉的‘辣’體現的是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段誌能介紹,安源路薩克達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這種敢為人先的「辣勁」,早已融進萍鄉人的基因里。
「萍鄉辣」是一道風味、一種基因、一段歷史,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與品格。如何擦亮「辣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中國辣都」?
「立足本地食辣文化內涵,探索形成‘辣文化’差異化聯盟,推動各友好城市之間‘辣味’美食資源、景區景點串珠成鏈。」熊運浪表示,同時打造一批「熱辣滾燙、繽紛多彩、活潑有趣」的「辣文化」活動品牌,引進一批代表性「辣」製品企業和產品,大力支持本土美食企業,夯實「辣文化」產業發展基礎。
此外,萍鄉還將推動「辣文化+旅遊」結合,研發更多「辣文化」旅遊線路、旅遊資源、文創產品,在景區開展「遊客吃辣」挑戰等特色活動,將「辣文化」融入紅色景區教學之中,讓遊客在「品辣」的同時,更加深入學習感悟紅色文化精神。
(責編:鄒玢琦、帥筠)